《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 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每季发行。
《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本刊第25辑已于2022年7月正式出版,共收录19篇学术论文、2篇翻译,并按类划分四个主题:“历史理论”、“从黑格尔到马克思”、“阿尔都塞及其激进左翼思想研究”、“后浪空间:平台经济与外卖现象分析”。本期推送将简介该辑目录与文章摘要。欢迎海内外学者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投稿,投稿邮箱:
marxismreview@fudan.edu.cn。
目 录
摘 要
历史理论
海德格尔重生
[匈牙利]卢卡奇著 杨栋译
[摘要] 虽然《历史与阶级意识》和《存在与时间》的思想关联是学术领域讨论至今的一桩公案,但历史地看,卢卡奇和海德格尔的实际交集并不多。后者只是在1949年8月12日给雅斯贝尔斯的一封信中提到了“卢卡奇眼下在柏林的一份杂志上针对我而进行的诉讼攻击”。这个被海德格尔一带而过的“诉讼攻击”,指向卢卡奇1949年发表在柏林左派杂志《意义与形式》第1卷第3期的《海德格尔重生》一文。此文虽然在1951年被收入卢卡奇的《生存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一书,但并未随1962年出版的中译本《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一道被翻译过来。此文是卢卡奇对海德格尔思想的首次直接评述,基于政治性解读的立场,一方面,战前的海德格尔思想被卢卡奇冠以极端主观主义的、为纳粹统治营造思想氛围的“前法西斯主义”之名,另一方面,1947年发表的《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一文,则被卢卡奇视作海德格尔对其战前思想彻底失败了的“后法西斯主义的”辩护。《海德格尔重生》总体上奠定了随后《理性的毁灭》和《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卢卡奇批判海德格尔的基调和观点。
[关键词] 卢卡奇;海德格尔;马克思;前法西斯主义;第三条道路
(译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回归历史
[法]福柯著 李嘉弘译
[简介] 本文译自Michel Foucault, James D. Faubion (eds.),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 1954-1984, Volume 2: Aesthetics,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1998, pp. 419-432。这篇文章于1972年2月发表在一份日本期刊上,标题为“歴史への回帰”。英译文译自福柯的法语手稿。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于奇异性的历史叙述
张寅
[摘要] 是否可能、如何可能对有据可考的历史做出某种意义上有用的理解,是历史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与德国唯心主义和诠释学的思路不同,马克思主义更加严格地限定了认识历史的条件,把不完全由主体控制的历史事件和行动作为这些条件的关键因素,从而在历史认识的前提中加入了现实的维度。在这一思想传统中,马克思把理解历史的条件识别为社会的自我批判,本雅明把当下的行动确立为认识历史事件的条件,而巴迪乌通过引入一种新的理念性,把基于奇异性的历史重构看作对永恒的认识。
[关键词] 历史哲学;社会的自我批判;当下;奇异性;理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论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逻辑精神及其批判
汪兵
[摘要] 对黑格尔主奴关系中超出自我意识范围的社会意识的传统看法是将其视为解释意识经验科学发展的“例证”,从而否认社会意识所体现的本体论意义。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和科耶夫的“欲望辩证法”等理论向我们展示出不同于传统看法的非“例证”解读。结合黑格尔在耶拿早期关于哲学的看法以及萨利斯等人对此的解读,不难发现主奴关系的两种对立阐释即“例证”和非“例证”分别联系着黑格尔哲学的“奥秘性”和“公开性”。囿于“逻辑精神”在体系中的绝对性和封闭性,纯粹强调“例证”解释的主奴关系在体现“奥秘性”的同时也否定了“公开性”的非“例证”解释及其阐释学意义。“有名的主奴关系对马克思的深刻影响”启示我们只有打破对黑格尔哲学“逻辑精神”的迷思,才能充分认识主奴关系中的“公开性”对历史唯物主义及唯物史观阐释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主奴关系;逻辑精神;例证;公开性;唯物史观阐释学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试论施蒂纳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梁冰洋
[摘要] 施蒂纳哲学总体上受到黑格尔自我意识的影响,但深究其内部,可以发现在国家、社会等方面,施蒂纳与黑格尔的取向完全不同,黑格尔是强国家主义与历史进步主义者,施蒂纳则有无政府主义与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对现代性与意识形态的批判,施蒂纳指出独自性是人类获得真正自由的保障,并将“唯一者”视为人类未来发展的最高点,实则再次树立了新的规范,依旧属于形而上学范畴。总体而言,施蒂纳哲学是黑格尔意识哲学的一种变形,以极端的利己主义为中心,忽视伦理,缺乏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 施蒂纳;黑格尔;自我意识;独自性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刘凯
[摘要]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议题之一,真正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价值指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贯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始终,深刻揭示了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目的在于通过共产主义实践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进而实现现实个体的自由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就体现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和超越性三大特征,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当代启示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对马克思历史发展观的澄清——基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研究
王俊勇
[摘要] 奠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重构的唯物史观是否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同等的解释效力,将对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理论的彻底性提出了挑战。本文认为,对于唯物史观的发展和说明仍然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形式》就是这一理念具体应用的典范,马克思正是在《形式》中以“私有制”和“城乡关系”为主要线索,讨论了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所有制形式,不仅澄清了资本运动的历史前提,而且也廓清了唯物史观的轮廓。此外,在《形式》中,马克思的历史分析方法也为我们透视整个马克思历史发展观提供了线索,正是通过对《形式》的研究,我们才可能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大纲。第一分册》中《序言》所勾勒出的“社会形态演进图景”的真正内涵,并明确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不是单线的或者机械的“启蒙运动的进步叙事方式”,相反,它是复合和并行的,多元和开放的。最后,本文认为,马克思在《形式》中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前资本主义社会各所有制的具体特征,至关重要的是,他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在结构性、历史性以及历时性上澄明资本主义自身的张力及其界限,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 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发展观;前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城乡关系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伯恩斯坦与卢森堡关于“适应工具”的争论
杨得雨
[摘要] 资本主义生产的“适应工具”(信用制度、卡特尔、托拉斯等)能否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从而打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图式?这个问题引发了第二国际重要理论家伯恩斯坦与卢森堡的激烈争论。伯恩斯坦认为“适应工具”减少了地方性或局部生产过剩对一般经济状况的干扰,从而降低了经济危机的频率,减小了危害范围;而卢森堡则认为“适应工具”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达到了极端,从而会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伯恩斯坦与卢森堡关于“适应工具”效用问题的争论貌似具体而微,其实关系重大,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两者对特定经济现象与经典理论的理解差异,而且是两者就政治方向与革命方式的抉择,在历史观领域内的理论斗争。
[关键词] 经济必然性;历史必然性;经济危机;适应工具;经济决定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阿尔都塞及其
激进左翼思想研究
阿尔都塞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危机及其理论改造
唐瑭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中理解理论实践的困境,是阿尔都塞理论改造的主要动因,同时也影响了阿尔都塞晚年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历史哲学到历史科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偶然唯物主义”,阿尔都塞试图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般与个别的难题。他借助斯宾诺莎的“第三种知识”重释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通过这样的理论改造,阿尔都塞希望能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危机,为欧洲共产主义运动提供理论实践的方案。阿尔都塞的理论改造是对其早年理论主义矫枉过正的结果,它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的路径,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阿尔都塞;历史科学;偶然唯物主义;斯宾诺莎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被重新定义的剥削”——对阿尔都塞《论再生产》的解读
马新颖
[摘要] 阿尔都塞的著作《论再生产》虽然是以论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为主题,但背后却折射出阿尔都塞本人对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逻辑的转换,即从商品生产的逻辑转到了生产-剥削逻辑之上,由此带来了对剥削这一马克思经典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新理解。而阿尔都塞重新定义剥削,则是为了指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存在,并由此完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达到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虽然阿尔都塞的解释路径并没有被后继者完美地继承下来,但他对剥削概念所做的拓展和新理解,却成为《论再生产》一书抹不去的亮点。
[关键词] 生产关系;再生产;剥削;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阿尔都塞对“经验主义”的批判是对的吗?
陈俊昆
[摘要] 阿尔都塞明确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观点,这既包含狭义的经验论,也指向黑格尔哲学。他不仅在理论上批判了“经验主义”的认识论结构,同时还以超越“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断裂”为标志,将马克思的学术史划分为青年和成熟两个时期。对于阿尔都塞的批判,作为“经验主义”者的汤普森和施密特均做出了回应。尽管阿尔都塞通过对“经验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创见,但这种批判仍然值得商榷。回顾这场思想史的争论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
[关键词] 阿尔都塞;经验主义;马克思;黑格尔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现代国家及其历史演化
——列斐伏尔论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
闫婧
[摘要] 列斐伏尔将马克思的国家思想视为关于现代国家历史演化的理论。在他看来,通过对黑格尔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形成了以扬弃“政治异化”为核心的国家消亡思想。以“国家消亡”为方向,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国家思想进行了辨析,呈现出马克思对现代国家历史演化的认识。进而,借助于对卢森堡、列宁和葛兰西理论的解读,列斐伏尔将现代国家的演化置于国家世界化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解读批判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的教条化,但却未能避免无政府主义。
[关键词] 现代国家;政治异化;社会自治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欲望-生产、配置、反俄狄浦斯:打破装置化的可能性
吴静
[摘要] 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兹和加塔利批评了弗洛伊德和拉康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方法,认为它默认了一种预先被构造起来的、连贯的无意识模型,完成了对个体的调教和对力比多的压抑。而且,这种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压抑模式不仅对人的性欲望产生了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欲望之流,并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对这一模型的分析,应该从其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基础入手。同时,两位作者以欲望-生产、配置和情动等概念构筑起了一个肯定生命流变和生成的开放性系统,拒绝组织化和规训,不但体现出互动,也体现出身体的特异性。这对于讨论数字化时代人的情境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 欲望-生产;俄狄浦斯;装置;配置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作为排除事件的治理术——福柯的事件观蠡探
王鸿宇 蓝江
[摘要] “事件”概念因其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受到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的广泛关注,并呈现出一场事件哲学的转向。然而,权力治理则惧怕事件的发生,其所做的正是“排除事件”或“去事件化”。福柯关于权力关系的研究,揭示出西方治理技术的变迁谱系,即主权模式、规训机制和安全配置。在不同的治理模式下,事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被排除:主权模式在领土边界内实施,事件通过野蛮暴力的方式被排除;规训在个体的身体上实施,随着主体成为规范个体,基于主体而生发的事件也随之被规训;安全在整个人口上实施,事件成了可被调节的“似自然性”事件,并最终在经济人的经济游戏中彻底迷失。新的治理术的出现并不取消旧式治理术在排除事件方面的作用,它们构成一种合力对事件进行排除。在这种情况下,事件何以可能,就成了摆在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关键词] 事件;治理术;主权模式;规训机制;安全配置
(作者单位:王鸿宇,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
略论巴迪欧事件哲学的数学本体论
韩振江 吕惠
[摘要] 当代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广为人知,但作为其哲学核心的数学本体论却依然处在迷雾之中。他的数学本体论不仅继承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莱布尼茨的数学传统,更是将现代数学的基础(集合论)引入哲学,重构了哲学本体论。巴迪欧首先确立了集合对于无穷宇宙进行归纳的可能性,又以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体系力证作为乌有之多的存在总是以空的姿态已然存在,它是使原有世界断裂、新的世界生成的根本性保证。而吸纳了选择公理后的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体系更加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一断裂-生成之实践不仅需要事件的“介入”,还需要忠实主体的绝对信仰。巴迪欧以两种实践话语(数学与事件)重塑存在问题,不只是为了巩固真理的宝殿(即哲学),而是要直面传统哲学话语诉诸真理的无力,规定哲学的永存性,并以此使哲学在智术的回天乏术中涅槃重生。
[关键词] 数学;本体论;集合论;势域;事件
(作者单位:韩振江,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吕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部)
齐泽克关于意识形态虚幻性的视差之见:一种“无立场”的立场审视
戴圣鹏 王娜
[摘要] 齐泽克以哲学思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意识形态的虚幻性进行了深刻的形式解读,凭其独有的“视差之见”探寻为何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之间会存在“过度性”的疏离。得出的结论是:符号是意识与实在界沟通的中介,只有完全委身于符号界,意识形态才能保持自身存在;而符号指向普遍性,普遍性必然使意识形态在面向实在界时具有“过度”色彩的把握“图式”,意识形态的虚幻性便源于这种“过度”图式。齐泽克虽独辟蹊径地揭示了意识之所以具有能动性的形式原因,然无论在方法还是结论上都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相去甚远。齐泽克专注于研究意识的运作机制,这使其学说具有一种“无立场”的普遍性,但他在根本上仍然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家”。
[关键词] 意识形态;虚幻性;普遍性;审视;唯物史观
(作者单位:戴圣鹏,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娜,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后浪空间:平台经济
与外卖现象分析
不稳定性与时间贫困
关山彤
平台经济中的生产要素职能
牛小雪
从《资本论》出发审视关于“ 社区团购” 的争议
赵明哲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外卖行业困局:投资过剩与恶性竞争
张吉泰
社区团购的多重矛盾与新博弈格局
曹智诚
[编者按] 《人物》公众号于2020年9月发表《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引起关注与热议。在这一矛盾重重的社会现象中,行动者与系统之间呈现了多重张力,问题涉及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及激进社会文化理论前沿的诸多讨论,值得研究。为此,现代性哲学+公众号推送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一批青年研究生的讨论文章,富于理论想象,显示学术后浪们对这一类接地气的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及其思考。这里精选若干篇经进一步完善的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单位:关山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牛小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赵明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吉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曹智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