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1999年正式成立,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成立以前,复旦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基地成立之后,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推动国内学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基地建设基础
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直接背景是改革开放以及对西方思潮的介绍和研究,在此背景之下,复旦大学哲学系成立了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由刘放桐教授领衔,黄颂杰教授任教研室主任,成员有陈学明、张庆熊等老师。该教研室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当时国内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有两个科研机构:一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以徐崇温教授为代表;另一个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所以,复旦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起源于对现代外国哲学的研究。在基地正式成立之前,以1984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的成立为转折点,复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
1. 1979-198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起步阶段
在此阶段,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是现代外国哲学研究的一部分,由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承担,研究重心以国外马克思主义三个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主。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概括性的介绍,这方面的研究以陈学明老师为主,他写了不少介绍性的文章,例如翻译了本˙阿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翻译和介绍,代表性成果是《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该书由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编译,1983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三是陆续在本科生中间开设一些介绍性的课程和讲座,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以陈学明老师为主。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工作,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老师和学生们中间产生影响,尤其是在77、78、79级的本科生中间产生了很好影响。
2. 1984-2000: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快速发展
鉴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国内学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在刘放桐教授和黄颂杰教授的直接推动之下,复旦大学哲学系于1984年设立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教研室最初有四位老师:俞吾金、陈学明、忻剑飞和周义澄,俞吾金任教研室主任。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研室成立之后,复旦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在研究领域方面,其研究不再局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和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展开全面研究,尤其是在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成果。在研究成果方面,教研室的老师们陆续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包括教材、专著、编著、译著、论文等等,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人才培养方面,教研室开设了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系列课程。本科生阶段开设“国外马克思主义”,主要讲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基本素养;硕士生阶段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主要讲述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研究能力;博士生阶段开设“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把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90年代末期,教研室逐渐培养起了一批年轻的研究力量,林晖、张双利、汪行福等老师陆续加入教研室。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复旦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在国内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与国内其他机构的同类研究相比,其研究特色在于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内在互动。一方面是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必须同时具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方面的良好功底,另一方面是注重借助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促进和深化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关系的认识,推动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此时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开始对复旦大学哲学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复旦大学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1999年俞吾金、陈学明、吴晓明等老师开始积极推动成立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这项工作得到了当时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的全力支持,“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于1999年底正式成立,俞吾金任中心主任,陈学明、吴晓明任中心副主任,中心成员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研室的所有老师和多位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学科的老师。中心于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教育部的第二批重点研究基地之一。
二、基地发展历程
基地自成立以来,成功地抓住了一次次重要发展机遇,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使复旦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首先是基地的成立。2000年9月,基地正式成立。基地在成立之初,明确以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为学术研究宗旨;以通过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来促进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发展为学科建设目标。以此精神为指导,基地的专职研究人员均来自哲学系,全部为双聘制研究人员(由哲学系和基地共同聘任)。他们分别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外国哲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代表性学者主要有:俞吾金、陈学明、吴晓明、刘放桐、黄颂杰、余源培、张庆熊、张汝伦、孙承叔、王德峰、汪堂家、冯平、汪行福、佘碧平、郑召利、孙向晨、吴新文、林晖、张双利。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实现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跨学科研究、把复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建设为全国性的研究平台,基地还聘任了一批兼职研究人员。
其次是985创新研究基地的组建。2004年国家启动“985”二期,基地联合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学科组建了“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简称大基地),俞吾金任基地主任、吴晓明、陈学明、张庆熊任基地副主任。在建设思路上,大基地强调通过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的研究,来同时提升复旦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外国哲学的学科水平。由于大基地的成立,复旦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发展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2007年开始,基地开始连续不断地陆续推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在中国学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再次是国外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和硕士点的设立。为了进一步发挥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2005年,复旦大学哲学系设立“国外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和硕士点。“国外马克思主义”博士点每年招生2-3名,“国外马克思主义”硕士点每年招生2-3名,所有学生都由基地老师指导。由于该博士点是哲学一级学科下的自设博士点,它除了要求学生能够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领域的研究,更要求其同时具备良好的哲学功底。以此精神为指导,复旦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独特的“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培养机制。在2012年自设博士点评估工作中,为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博士点区别开来,基地采纳校外专家们的评审意见,把该博士点更名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后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点学科的建设。由于基地在学科建设方面所积累的雄厚实力,2007年复旦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至此,在复旦大学的学科发展工作中,国外马克思主义已经不仅是外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而是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发展领域。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工作中,形成了一方面以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来发展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另一方面又以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来促进外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自基地成立之初,俞吾金教授就一直担任基地主任,直至2014年10月他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这14年中他带领基地的全体老师成功把握住了一个个重要发展机遇,把基地的工作提升上了一个又一个阶梯。作为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他把毕生心血都投身到了对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外国哲学的研究中,他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复旦赢得了声誉,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赢得了地位!俞吾金教授的名字将被永远铭刻在基地的历史之上。
到目前为止,基地已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基地以“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前沿发展和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为科研主攻方向,在学术研究、科研管理、国际学术合作、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同时用力,把复旦大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推向了新的境界,在引领和推动国内学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