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当代国外马评论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9
发布时间:2023-11-09       访问次数:10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 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每季发行。


《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本刊第29辑已于2023年6月正式出版,共收录13篇学术论文、2篇译文,并按类划分为三个主题:“本雅明专题”、“国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期推送将简介该辑目录与文章摘要。欢迎海内外学者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投稿,投稿邮箱:marxismreview@fudan.edu.cn




目 录







摘 要








一、本雅明专题


语言传达什么?

——从本雅明语言形而上学

出发的一个考察


 张艳芬  孙 斌


【摘要】语言并不报道事物在感觉中的直接表现,而只是对事物各自的语言存在进行传达。语言克服感觉的直接性,事物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存在。这表明正是语言扬弃和保存了事物的存在。因此,词语并不用来指称实在世界中的事物,因而也不是一个人由以把实事传达给另一个作为接收者的人的手段。语言之所以可以传达什么不是出于这样的对于实事的指称,而是出于创造。语言作为词语和名字既是创造性的又是完成了的创造。正是由于语言的这种原初的创造,名字与被命名者处于命运性的关联之中。


【关键词】语言;传达;指称;名字;创造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本雅明的“玻璃乌托邦”

及其现代性批判


胡国平


【摘要】在思考技术与记忆的关系时,本雅明援引了希尔巴特的“玻璃建筑”概念,从而发展出“玻璃乌托邦”的观念。在这一观念中,本雅明批判了资产阶级“私人个体”对封闭“居室”的占有。他的玻璃乌托邦观念在对待技术、记忆的问题上,有别于海德格尔、斯蒂格勒。他认为,玻璃建筑具有开放性和革命性,抹除私人个体的痕迹,打通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个体与集体,成为了本雅明构建乌托邦梦想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本雅明;玻璃乌托邦;玻璃建筑;技术;现代性批判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文系



本雅明书信中的“拱廊”


常培杰


【摘要】自1927年起,《拱廊》计划就在本雅明的研究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受超现实主义者阿拉贡的影响,本雅明意图在此研究中以哲学方式占有超现实主义的遗产,融合神学与政治。直到1940年遇难,本雅明都孜孜不倦地围绕此项目展开工作,项目规模也逐渐从一篇文章延展为一本书的规模,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此间,他受拉西斯、布莱希特和阿多诺等人的影响,思想重心逐渐从犹太神学转向了辩证唯物主义,文风亦从奥秘转向浅白。这一转变,尤其是其思想中越发明显的布莱希特色彩,不仅遭到朔勒姆的反对,亦遭到阿多诺的批判。上述争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本雅明展开该项目的进程和方向。通过爬梳本雅明的通信中与该项目有关内容,有助于重建本雅明的思想脉络和《拱廊》计划的展开轨迹,明晰该项目的整体立意和“辩证意象”等核心概念的内涵。


【关键词】本雅明;阿多诺;朔勒姆;《拱廊》计划;辩证意象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从循环到重复:

论本雅明“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

中的时间学说


姚云帆


【摘要】本雅明“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是其早年创作的重要未刊札记。本文主要讨论这一札记背后的时间问题。当代国内外研究界,对本雅明时间概念的研究主要以这一概念的生存论意义和时间构型学说为主。其中,芬维斯对本雅明时间形态问题的讨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中,时间的生存论意义和形态学价值最终统一于时间中的正义原则的讨论。通过区分古代“法权世界”中的循环时间形态,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复时间构型”,本雅明呈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时间“去罪”机制的问题,并寄希望于未来社会导向彻底赎罪的时间形态。在对布朗基和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解释中,一种综合并超越了古今时间构型的时间形态被本雅明构造出来,并让时间的生存论意义和构型学价值被更高的正义原则所主宰。


【关键词】法权世界;重复;正义;永恒轮回;形态学;生存论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本雅明对历史主义

连续史观的批判与重释

 

郭 广  李盈卓


【摘要】在历史主义史学家看来,历史连续性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内在本质和客观法则,人类历史是一个前后相继、因果相连、无限进步的连续统一体。当现代人深受历史主义连续史观的影响,误把现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带给人类社会的“紧急状态”视为历史的“惯常状态”时,本雅明深刻揭示出历史主义连续史观具有的主观性、理性主义色彩和意识形态功能,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历史主义史学家编织的一种虚假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幻象。为了冲破历史主义连续史观的思想禁锢,本雅明从被压迫者的反抗和解放立场出发,重新建构了一种“断裂”的历史观,捕捉和拯救过去历史中被遗忘的革命火种,让大众忆起过去世代被压迫的先辈们未完成的革命诉求、解放期许和复仇渴望,并在当下时刻将其现实化为革命行动,以打断资本主义历史无限进步的虚假历史连续体。本雅明对历史主义连续史观的批判与重释,为我们开展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和开拓马克思哲学的阐释空间提供了崭新视野和独特路径。


【关键词】本雅明;历史主义连续史观;虚假意识形态;历史断裂性;无产阶级革命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纯政治、政治神学、

非暴力的暴力、法的自身反思

——本雅明“神圣暴力”

概念的四条解读路径


周爱民


【摘要】本雅明于1921年发表的《对暴力的批判》虽然在其生前几乎未引起任何反响,但是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本雅明研究界重点关注的文本。围绕该文中的核心概念“神圣暴力”目前大致有四条解读路径。这四条路径与该文的接收史紧密相关,其接收史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马尔库塞的纯政治的革命式解读占据了主流;第二个时期,哈贝马斯的否定式解读占据了主流,即把本雅明在该文中的政治主张视作政治超现实主义;第三个时期由德里达开启,政治神学的解读占据主流。单纯的政治化解读以及政治神学的解读,虽然能揭示本雅明对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态度以及他对犹太弥赛亚思想的借鉴与转化,但是很难连贯地区分他在文中所阐述的神话暴力与神圣暴力的差异,也无法内在地澄清现代法与正义的关系。巴特勒的“非暴力的暴力”解读使得纯粹暴力既变的可理解,又不与其纯粹性的规定相冲突,但是其解读仍然与本雅明的论述相冲突,还可能会忽视现代法律形式本身中可能内在蕴含的解放维度。当代批判理论家克里斯托弗·门克通过澄清现代法的自身反思结构来批判法律与暴力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法的暴力本质及其对暴力的解免,能够更好地澄清资产阶级法律关系的错误。


【关键词】本雅明;暴力;神圣暴力;现代法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


萨特与卢卡奇之辩:

萨特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契机


夏 莹  谢廷玉


【摘要】在萨特转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卢卡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卢卡奇针对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念所做的批判构成了他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契机,并在其转向过程中围绕与“自由”“主体性”相关的问题与他展开了多轮对话交锋。同时,卢卡奇对无产阶级主体性的构想也是萨特在转向过程中重要的参照,《辨证理性批判》中的“整体化”辩证法即建立在对卢卡奇“整体性”理论的突破之上。经由对萨特与卢卡奇之多轮对话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萨特的转向:一方面,他的确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主张,并参照这些主张修正了部分原有观点;但另一方面,他仍坚持了存在主义最根本的前提,如以“非知”作为主体性的特征。因此,他在转向的同时并未与早年立场“断裂”,同时也在诸多关键维度上保持着和马克思主义的距离。


【关键词】萨特;卢卡奇;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体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非暴力”主张

——朱迪斯·巴特勒伦理政治

中的抵抗实践


王  垚


【摘要】“非暴力”是巴特勒伦理政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暴力与非暴力作为塑造主体之物,既象征着权力的约束或规范化功能,又构成了主体道德诉求及政治诉求的基础。为了缓解和重构这种暴力,巴特勒试图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在“彻底的服从”和“彻底的革命”之间寻求一种双向的运动,挖掘主体的抵抗潜能即“精神剩余”和“身体剩余”,并以此实现权力的自我颠覆。基于“9·11事件”之后加剧的不安全感和暴力威胁,巴特勒从生命的脆弱特质及其脆弱处境出发,反思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这一社会性纽带的重要意义,进而提出“系统关系体”的构想。非暴力主张作为一种开放的抵抗实践,不仅有助于拒绝甚至打破永无止境的暴力框架,而且有助于打开一个新的政治想象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暴力;主体;抵抗;相互依存;系统关系体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人格的厄运冒险与逃亡:

鲍德里亚的人格观探微


徐  强


【摘要】在鲍德里亚看来,在由消费主导的社会中,人格成了人们最需要的却又是最难得到的产品,人们经历着一场由物的人格化带来的人格的厄运冒险。当人们在狂热地追求由物的符号带来的满足时,物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倒转,物的符号意义代替了实用意义,物的符号价值代替了使用价值;与此同时,物的意义代替了人的意义,物的价值代替了人的价值。人越是用物证明自己,便越是失去自己。在这场人格的厄运冒险中,人类内在的自省意识和自觉意识以及外在的教育和文化氛围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摆脱物体系的纠缠,实现人格的逃亡和拯救。


【关键词】鲍德里亚;人格;逃亡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的美国研究:导论


[德]邓尼斯·比舍尔乌布利希

[德]马龙·里贝尔著

刘恩至译


【摘要】本文系《美国研究》杂志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特刊《马克思与美国》的导言。自2008年金融危机、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以及2016年特朗普的“美国波拿巴主义”兴起以来,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社会迎来了新的现实性。一方面,马克思本人曾与美国的革命团体保持密切联系,并对美国的政治社会状况进行过深入分析。这些材料为当代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丰富资源。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经历了复杂的传播历程,既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包括美国学界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的融合,还存在回归马克思文本的研究倾向。但传统的研究仍遭遇了一系列盲点,特别是针对种族和性别议题。近年来,美国的研究者致力于突破原有的政治经济学框架,转而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探索解决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的理论资源。


【关键词】美国;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译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

“开放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重勘


洪燕妮


【摘要】“开放马克思主义”之“开放”是针对黑格尔式的辩证法而言说的。譬如,霍洛威在展开对黑格尔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念的双重反思中认为,虽然两者存在着普遍理性与经济基础的视角差异,但共享了“同一性”的形而上学思维原则。这也就意味着,不能够停留从“同一性”的层面出发去理解国家以及“社会”,特别是社会中的阶级关系。而应该以“非同一性”的视角,将上述理解倒置为从阶级关系阐释国家。国家概念必须一方面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国家形式,阐发其“同一性”的逻辑;另一方面,从阶级关系这一“非同一性”视角展开分析,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去重塑国家观念的理解方式。为此,开放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在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国家形式之外找寻裂解之路,但由于他们否定了美好生活最终实现的可能,从而使得抵抗永恒地延宕下去。


【关键词】开放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资本主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德鲁·尤尔的工厂与幻想


[英]史蒂夫·爱德华兹著

张福公译


【摘要】本文是对安德鲁·尤尔于1835年出版的《工厂哲学》一书的考察。尤尔的著作在关于劳动过程、对工业化的历史叙述和工厂劳动管理的争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对该文本中的修辞语言的详细解读,本文认为,尤尔建构了一种没有劳动的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乌托邦。尤尔著作的核心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幻想——机器无需工人就能够从事生产。我认为,与促进工人和机械相融合的泰勒制模式相反,尤尔臆造了一种彻底的分离,即工人被想象为机器的他者。尤尔的文本可被比作通俗的乌托邦思想,并在工厂的现代医学化(medicalization)中加以定位。本文认为,《工厂哲学》以及在更普遍意义上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工厂指南手册”都旨在为像尤尔这样的技术专家在新兴的中间阶级国家中创造一席之地。


【关键词】自然发生;资本;幻想;劳动;乌托邦;安德鲁·尤尔


(译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Positive Aufhebung

的多重语义

——《巴黎手稿》私有财产

“扬弃”的再诠释


訾  阳


【摘要】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将共产主义理解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即positive Aufhebung。既有译本多将其翻译为积极的扬弃。实际上,positive Aufhebung具有“积极的扬弃”“实际的扬弃”“肯定的扬弃”三重规定。首先,“积极的扬弃”揭示出了共产主义运动对人的对象性本质重新占有的积极意义。其次,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不只是理论上的扬弃,而是实际上的扬弃。这构成了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黑格尔哲学、既有共产主义思潮批判的要点。最后,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不仅仅是单纯的否定,而具有肯定的结果。共产主义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是拥有直接肯定性的社会主义的前提。这构成了马克思对施泰因共产主义理论、费尔巴哈关于黑格尔辩证法批判性发展。


【关键词】《巴黎手稿》;共产主义;扬弃;积极的;实际的;肯定的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虚无主义的世俗化

根源及其克服

——论马克思视域中的

世俗化与现代国家


袁  芳


【摘要】对于虚无主义的世俗化根源的探讨表明,局限于宗教桎梏和资本主义经济原理造成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对立,西方社会被市民社会的“物”的交换关系吞噬,陷入反对一切感性价值和“物”的关系崇拜的现代虚无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世俗化运动后的新上帝观虽然建立了以信仰为基础的上帝与人的之间的直接联系,但政治解放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宗教继续存在的现实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国家与世俗化的宗教共享了相似的“天国/尘世”的二重性结构,共同维护着以实际需要和利己的人为基础的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宗教不可能“真正世俗化”。马克思对于世俗化问题的“批判性”路径,为人类昭示出资本主义国家的世俗结构——现代市民社会和资本逻辑才是世俗“狭隘性”的真正根源。人类唯有通过以人类解放为目标的共产主义运动,扬弃现实世界中禁锢人的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结构,才能真正达到对于虚无主义“牢笼”的克服。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世俗化;虚无主义


(作者单位: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马克思对意义原初

被给予问题的探索

——对青年马克思思想

发展过程的重新考察


刘倬帆


【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事实的实证科学,这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框架是不兼容的。因此,必须抛开德国古典哲学的框架,重新考察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而马克思文本中问题意识的发展过程表明:在1843—1845年间,马克思探索的问题是意义的原初发生之处问题,或者用现象学的语言称之为意义的原初被给予问题。正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马克思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并达到了可以与现代的欧陆现象学与英美语言哲学对话的水平。


【关键词】对象性活动;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