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 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每季发行。
《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本刊第32辑已于2023年11月正式出版,共收录16篇学术论文、3篇译文,并按类划分为四个主题:“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拉克劳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期推送将简介该辑目录与文章摘要。欢迎海内外学者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投稿,投稿邮箱:marxismreview@fudan.edu.cn。
目 录
摘 要
一、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中西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总体危机理论的共性探究与异质甄析
杨礼银 杜怡华
【摘要】当代世界总体危机是中西马克思主义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当代世界总体危机的克服路径的探索。在他们看来,当今世界是既多元又统一的命运共同体,它既充满发展机遇,又充满危机挑战。他们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出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的应对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致力于这种总体危机的理论批判。在他们看来,当代世界的总体危机主要体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体系的危机,这种危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个方面爆发,形成经济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由此引发系统而深重的世界危机。中西马克思主义应对当代世界总体危机在理论立场与分析框架上展现出诸多共性,在解决方案与实践效果上呈现出异质之处,正是这些异同为二者的融通提供了可能,以推动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总体危机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英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范式比较
——从“间性”哲学视野出发
何佳佳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解读存在一个从资本主义生产批判到哲学和文化批判的转向,存在一个“对峙解构—对话重构” 的辩证过程。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所推进的文化研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吁求一种文化和社会之间,结构和动力之间,经验和意识之间,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构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峙”与“对话”的重要“合题”之一。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思潮的碰撞并不是“非我”“即你” “或他” 的单向流动,而是在马克思主义领航下“ 自我”与“他者”的多向“合流”。某种程度来看,中英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是点状的线性效应,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决定论,而是不同文化思潮的学理共鸣,其属意于文化对垒背后的“间性哲学” 实质。是以,中英文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积累的经验与方法为重新反思和透视新变局下世界文化跃迁问题创设了一种基于交往理性、对话精神的可见性分析前景与可能性方向——“全球对话主义”的“间性”文化构序。
【关键词】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间性”哲学;“全球对话主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拉克劳思想研究
“ 恶” :事件—真理解放的迷局
———拉克劳论巴迪欧的激进介入伦理学
周凡 郭佳蓝
【摘要】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后马克思主义学者恩内斯特·拉克劳提出别具一格的霸权接合原则,为其激进的解放政治规划打下坚实的理论地基。与他同时代的法国思想家阿兰·巴迪欧则从集合论的方式出发构筑以事件为核心的哲学理论体系,同时从减法的维度寻求政治解放。他们皆围绕“虚空” 展开论述:拉克劳强调虚空能指,不在场的完满性才能为霸权接合赢得荣耀;巴迪欧属意虚空,虚空才宣示着事件涌现的可能,才能实现真理进程。归根结底,二者都是为敞开传统“一”的本体论紧闭的大门而立足于不可还原的“裂缝” 思考如何重新进行建构,因而也关联到关于决定的偶然行动上。当中便涉及到了伦理学的维度。拉克劳指明,伦理密切地关联着事件这一概念,故他以“ 恶”为切入点就巴迪欧的伦理学思考展开批判性剖析,这对阐明一种事件—真理伦理学显然富有意义,也为从“虚空”的角度探讨激进左翼各种关涉不可能性的思想提供了理论参照。拉克劳以其霸权接合理论为引,解构巴迪欧情势与事件、虚空与完满的对立,直指巴迪欧利用集合论方式所建构的数学本体论存在的问题,重提从修辞出发进行本体论解释。
【关键词】恶;事件;虚空;介入;霸权接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论拉克劳对伦理与规范性关系的重构
常晓璐
【摘要】深刻领悟拉克劳对伦理与规范性关系的重构是理解其政治理论的前提。在拉克劳看来,伦理代表绝对的空洞与完满,伦理与规范性既不是毫不相关的关系,也不是完全重叠的关系,它们相互独立但又由于激进投射而紧密相连。激进投射既是伦理的本性使然,也是规范性走向完满的惟一路径。不具备任何确定性的伦理的存在是规范性走向完满的必然前提,作为绝对完满的存在,伦理的意义在于驱动规范性不断走向自己,即不断接近完满。在这个逻辑序列中,伦理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是伦理和规范性基于激进投射的互动。此外,伦理与规范性之间的非透明性决定了规范性秩序只能是他律的而非自主的,任何一种现存的规范性秩序都不能代表理性本身,它们只是理性的化身,自由也将由此生发。
【关键词】伦理;规范性;拉克劳;激进投射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拉克劳思想中对抗关系的否定性之维
张艺媛
【摘要】对于拉克劳来说,只要社会存在,政治就存在;只要政治存在,对抗就存在,而其目的是将民主诉求上升为民众诉求,以等同逻辑形成共同意志,构成与“他者”相对的“我们”。其中,否定性可以看做是对抗关系的核心要素;拉克劳在《空能指缘何对政治重要?》一文中明确表示:真正的界限总是对抗性的,那么界限的构成就是由于外部威胁性的否定存在。基于对“矛盾”和“真实对立”范畴的分析,拉克劳认为,二者的否定因素是被隐藏的或是确定的或是虚幻的,这就使得以这两种方式形成的对抗注定是一种纯粹的假象;真正的对抗的否定性之维必然使意指系统永久敞开,而其中除了外部否定存在之外,主体实体自身的完满同一性中断(否定),即错位,就与对抗形成了复杂的纵向与横向的纠缠关系。最后, 本文会倾向于O. 马赫尔特( Oliver Marchart)的观点,即错位是对抗的前提,亦是结果;同时对抗是错位的一种深化民主的形式。纵观整个关系脉络,否定性是重要的推动因素。
【关键词】对抗;否定性;错位;矛盾;真实对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数字劳动的政治哲学叙事
——从马克思到当代西方左翼的资本主义批判
刘卓红 郭晓晴
【摘要】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劳动属于创造人本身以及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得以实现的过程,他一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形成对异化劳动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在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作用于劳动过程,使马克思笔下的异化劳动呈现新的形式——数字劳动。当代西方左翼检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从政治哲学层面思考其背后体现的资本、技术和劳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从马克思分析异化劳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当代西方左翼对数字劳动作政治哲学批判的考察,为我们全面揭露数字劳动本质及其背后资本逻辑运行的奥秘并展开对当今资本主义的批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字劳动;当代西方左翼;异化;政治哲学批判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产、非生产与再生产:马克思
广义生产论的辩证现象学阐释
张立达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内蕴现象学精神,但还有重要难题尚待解决,这就是实践和明见性如何进一步统一,以使实践成为“事情本身”。本文从生产视角看实践,以马克思广义生产论为案例,将生产作为比实践更具明见性的导引线索,考察了由它逐步过渡到非明见性,并扬弃非明见性,最终实现对社会历史整体连续融贯的理解的可能性。具体而言,“广义生产”的内涵和意义因可以本质直观故可成为逻辑起点,非生产形式与狭义生产的关系具体显示了广义生产的结构性规定性,这两方面又进一步统一于再生产过程,由此打开历史性维度。通过这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整体的自身显现。广义生产现象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更好地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具体衔接。
【关键词】广义生产论;生产;非生产;再生产;辩证现象学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的形成与传播
[意]马塞洛·穆斯托 著 张炯 译
【摘要】尽管我们如今能够阅读到已成卷册的《资本论》著作,然而对于马克思来说,《资本论》这部杰作始终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受困于各种原因,马克思无法亲自完成《资本论》第二卷的整理与出版,但是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完善方面耗费了大量精力,其中包括《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的翻译与出版。这一版本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既成为了其他诸多译本的参照,其良好的传播效应也让世界各地更多地了解马克思及其思想。就此而言,马克思在法译本上付出的辛劳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资本论》;《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翻译与传播
(译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抽象统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提
——从《资本论》第三卷出发
郑清清
【摘要】在面对抽象统治问题时,新辩证法学派( 以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为代表) 受制于体系辩证法走向抽象,普殊同虽触及了历史特殊性但却未深入至历史内在矛盾之中,从而将抽象的统治结构视为最高主体而陷入革命无望的境地。究其原因在于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资本论》第一卷,而只有从《资本论》第三卷的社会总生产和社会总矛盾视角出发,从生息资本使资本神秘化,土地所有权将异化推向极端这些复杂矛盾出发,才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内在矛盾之中清算抽象统治的前提,进而探索内生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革命可能,探究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无产阶级取代资本成为兼具现实性和超越性的革命主体的路径。
【关键词】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莫伊舍·普殊同;《资本论》第三卷;抽象统治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马克思、贝克莱和坏的抽象
[美]帕特里克·默里 著 姚建萍 译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马克思对激进民主的批判性反思:基于思想史的考察
李焱 金瑶梅
【摘要】法国大革命开启了激进性质的现代民主实践。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布朗基主义等激进主义派别,这些派别倡导极端民主与平等,开展激进行动。基于思想史视角,可以发现,马克思带着物质利益难题,关注了政治国家和政治革命下的激进民主问题。对逐步确立和完善唯物史观的马克思而言,不仅需要把握激进主义民主呈现的积极意义,而且需要历史性辨明和突破激进主义民主暴露的问题。马克思批判了激进主义对民主的极端理解与运用,阐明了自身的民主理论与激进主义的根本差别,这为他创立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绝不能把马克思的民主理论贴上激进主义的标签,更不能将它纳入极权主义民主阵营。
【关键词】民主;激进主义;激进民主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价值形式
——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的理论遗产
姜皓然
【摘要】索恩·雷特尔作为国内学界近些年来发掘出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其在理论史中经常与卢卡奇、阿多诺等并列提及,这使得其在思想史中的特殊性无法彰显。在索恩雷特尔与卢卡奇的理论关系中,他抽身出黑格尔视角取道康德哲学,通过价值形式分析的方法,创造性地以“现实抽象”概念区分开卢卡奇未能区分的“拜物教”和“物化”两个差异环节,展开了意识形态批判背后隐秘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从而呈现出两个理论领域的内在张力。重新梳理拜物教和物化范畴中所混杂的意识批判与社会批判,将能够更直接的把握社会客观性维度的“现实抽象”,更进一步讨论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得失。
【关键词】索恩-雷特尔;现实抽象;价值形式;物化;拜物教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四、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卢卡奇:一次访谈
[匈]卢卡奇 著;蓝江 译
【摘要】这是卢卡奇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公开采访的访谈,后来发表在《新左派评论》上。在这次访谈中,卢卡奇回顾了自己一生的思想历程,尤其是从《小说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向《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这段时期他受到不同思潮和历史事件的影响,同时卢卡奇也明确地对韦伯、布莱希特等思想家进行评价,也谈到他在苏联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回到匈牙利之后的政治工作。访谈的文本成为我们了解卢卡奇晚年来回顾和评述自己思想和人生历程的重要文献之一,也可以更清晰地说明卢卡奇从青年时代,到《历史与阶级意识》时期,再到苏联时期和最后的匈牙利时期的整体的思想脉络。
【关键词】卢卡奇;新左派评论;西方马克思主义
(译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论霍耐特承认的意识形态模式
刘光斌 王希
【摘要】霍耐特在反思承认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承认的意识形态模式。霍耐特注意到承认概念的争论,他在归属模式和接受模式之间,选择了一种温和的实在论方案对规范的承认概念进行阐释,为承认的正当形式进行了辩护。针对承认概念包含统治关系的观点,霍耐特着重反思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主张存在承认的意识形态形式。霍耐特随后通过“可信性的评价维度”和“物质性的要素”两个方面对承认的两种形式进行辨别,以“企业家式的雇员”为例,着重分析了承认的意识形态形式的迷惑性及其虚假本质。霍耐特的承认的意识形态模式为人们理解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资源,但也要注意这种模式的不足。
【关键词】霍耐特;承认;承认的意识形态形式 承认的正当形式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普列汉诺夫社会有机体思想的理论地位再认识
吴恒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普列汉诺夫一生哲学研究的中心,而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有机体思想,自然成为普列汉诺夫的研究重点。普列汉诺夫对历史研究的社会有机体方法的运用、把社会诸要素环节发展为“五项因素”、从“归根到底”意义上揭示人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根据和动力,拓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深入理解和挖掘普列汉诺夫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核心价值,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普列汉诺夫,肯定普列汉诺夫的哲学贡献,也有助于我们系统谋划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 社会有机体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
从法哲学批判到法政治学批判
——诺伊曼的《法治》解读
高红明
【摘要】在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的批判理论中,弗兰茨·诺伊曼的批判理论较为独特。从第一篇博士论文《国家与惩罚之关系的法哲学导论》(1923)到第二篇博士论文《法治的治理:对竞争性社会中的政治理论、法律体系与社会背景之关系的研究》(1936),诺伊曼的批判理论出现了方法和视域上的重大变化,即从具有社会学属性的法哲学批判转为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法政治学批判,这种转向以纳粹及其极权统治给德国民主法治带来的社会危机为基础,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中介下,同时积极吸收了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和哈罗德·拉斯基的法政治学思想;所关注的问题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理论上反思和回应由康德二元论哲学所引发的价值相对主义问题,转变为系统研究和反思现实领域的民主法治的退化问题。然而,在批判和重建现实现代法治和政治的过程中,诺伊曼的批判理论往往呈现出批判与妥协的双重性,这既是他的批判理论的困境所在,同时也是其现实性的表现。
【关键词】法政治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主权;法治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维兰·弗鲁塞尔媒介文化哲学中的“ 技术图像” 之思
卢照
【摘要】作为与本雅明、鲍德里亚享有同样影响力的犹太媒介哲学家维兰·弗鲁塞尔,其从思想资源上吸收了海德格尔、阿伦特等欧陆哲学家对于现代性危机的讨论,同时兼具德国媒体学者关于媒体物质性研究的考古学视野。但他最具特点的思考是将对“技术图像”为特征的表象世界危机的讨论引导到传播学哲学的领域中,并提出建立“ 传播学哲学”课程以专门应对“技术图像世界”带给人们的潜在影响。围绕“技术图像”的核心概念,他追溯了从文字到技术图像的历史发展轨迹,从编码、装置等层面展开人与世界关系的细致讨论,探索经由对媒介生态的设计建构人类生存自由的可能性方案。因此,有必要从本体和认识论角度进一步对弗鲁塞尔揭示技术图像运作原理使用到的分析术语、对传播学方法路径借鉴的运思进行梳理,明晰其态度。
【关键词】媒介文化;物质性;传播哲学;交互界面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宇野弘藏的资本逻辑唯物史观探析
尤歆惟
【摘要】宇野弘藏对资本主义的解读从“ 流通论”开始,采用流通统摄生产的路径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在宇野弘藏看来,资本逻辑的根据建立在流通领域上。从资本主义流通的特殊性出发,宇野弘藏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资本逻辑唯物史观,认为:资本主义第一次全面、彻底地展开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经济规律”的方式获得自律性和自立性,我们需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研究,才能建立对人类一般性物质生产活动的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宇野弘藏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社会不仅是历史上一个特殊社会形态,也是我们理解贯穿人类历史的一般性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关键。宇野弘藏之后的宇野学派学者强化了流通论逻辑先在性的理论立场,特别是小幡道昭,创立了强调商品交换关系中存在“他律型”价值关系的流通理论,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特殊性和人类历史普遍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更新的成果。不过宇野弘藏的资本逻辑唯物史观仍然存在着未能完美将历史维度和逻辑维度融合起来的问题,这导致了诸如“ 流通”和“生产”在理论上存在循环论证的系列问题。
【关键词】宇野弘藏;资本逻辑;唯物史观;商品流通;经济危机
(译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战后日本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主体性论争
杨南龙
【摘要】战后初期,日本学界基于战败后的特定历史情境,围绕主体性问题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主体性论争。代表主体性论的梅本克己和反主体性论的正统派马克思主义者松村一人围绕马克思主义中的主体性与阶级性以及整体和个体、社会和个人、必然和自由等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与反批判的学术论争。这场哲学领域的主体性论争普及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在日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乃至战后思想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意义。因此,对这场论争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日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丰富中国学界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日本马克思主义;主体性论争;主体性;梅本克己;松村一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