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系列讲座

 

【学术讲座】马迎辉:再思阿多诺与现象学:关于20世纪的诞生和存在方式问题
发布时间:2024-04-30       访问次数:10


讲座回顾


再思阿多诺与现象学:

关于20世纪的诞生和存在方式问题



马迎辉



浙江大学

哲学学院

长聘副教授/研究员


2024年4月25日上午9:30—12:00,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研究员马迎辉老师来到光华楼西主楼2301教室,主讲题为“再思阿多诺与现象学:关于20世纪的诞生和存在方式问题”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担任主持人,多所学校的50余名师生参与此次讲座。


马迎辉老师的讲座条理清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在引言部分,马迎辉老师概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的关系,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时的时代语境下必须面对20世纪各个哲学思潮并给出回应,必须要和同时代表各个思潮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面对各思潮提出的各个问题。阿多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在《认识论元批判》和《否定辩证法》中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进行了深入的对话。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关系,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哲学思想的基本范式。总体上看,阿多诺和本雅明构成了初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现象学的一维,而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则显然更愿意批判性地接受现象学的方法,法国、意大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甚至出现了融合的趋向。

在第二部分,马迎辉老师梳理了阿多诺对于现象学的总体看法和批评。阿多诺对现象学持批评态度,他将现象学定位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的背后不仅蕴含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主旨,而且更渗透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视野。马迎辉老师澄清了阿多诺批判的现象学的若干基本问题:首先是范畴直观和本质直观关系。阿多诺正确地区分了两种直观,并且正确地指出了范畴直观中同义反复的困境。在本质直观问题上,阿多诺同样正确地确认了海德格尔生存论建构与本质直观之间的理论关联。马迎辉老师认为,从社会批判角度看,本质直观并非胡塞尔所宣称的那样自由,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环节中的存在者受到社会生产本身构筑的范畴关系的控制,而从生存论的角度上,拥有“超越论自我”的自由的无产者难以存在。现象学实际上抽取了与社会生产同构的形式关系。其次,阿多诺对本质直观缺乏社会基础,以及在社会基础的本性上有可能会缺乏否定、缺乏中介化的批评,马迎辉老师认为有其道理:现象学的还原可能过早地,至少是有点仓促地取消了社会生产过程可能会具有的动力问题。

在第三部分,马迎辉老师重新分析了20世纪的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思考现象学问题的一些新角度。马迎辉老师认为,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体验流的动力结构事实上就是形式结构,而生产资料是一个形式要素,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形式过程,因此现象学所讨论的形式直观、形式关联等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一个认识论的维度,在这一点上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没有矛盾。而在历史维度看,现象学提出了纵向体验和历史先天的构造,阿多诺等人并未触及此问题。换言之,现象学同样有对历史的理解,生活世界现象学中已经浸润了历史性,这是现象学可能的回应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其次,在存在论的问题上,马迎辉老师讲述了阿多诺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判:海德格尔虽然在《存在与时间》中许诺了存在本身,但涉及其实只是此在/存在者的相关性。阿多诺认为这种对于存在问题的虚设其实是一种隐秘的暴政,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不能成为一种超越的存在,而应该建基于社会生产意义上的存在。

在讲座最后,马迎辉老师对阿多诺的现象学批评进行了延展性的思考,探讨了作为本质单一体的主体之间的否定与扬弃问题,并且指出,在当代现象学研究中所提出的主体间的否定和扬弃的辩证法,可能成为沟通现象学与辩证法思想的桥梁。

在马迎辉老师报告结束以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少明副教授、哲学学院吴猛教授对马迎辉老师的报告做出了精彩点评。刘少明老师点评道,马迎辉老师的讲座精彩纷呈,报告以阿多诺对现象学的态度为主题,在过程中也勾勒出阿多诺思想与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诸理论、语言哲学等思想流派的关系。讲座中,马迎辉老师认为阿多诺从总体上对现象学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想象变更是不自由的,它受制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式”的束缚。而“超越论的观念论”在时间中构造着的自我,要激活其时间上的起源十分困难,由此阿多诺揭示了现象学两种意向性的根本限制。但马迎辉老师不同意阿多诺对范畴直观的批判,因为范畴直观具有直接被给予性。然而,通过时间化的自我否定的“形式”来探讨“绝对”,消解“物化”意识,体现了现象学与康德哲学的区别,也展现了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阿多诺思想的共同旨趣。最后,马迎辉老师提出了主体间的否定与扬弃的辩证法,它是克服传统现象学问题的可能途径,为进一步的思想展开提出了方向。

吴猛老师指出,马迎辉老师的报告涉及的内容很多,但问题意识却非常清晰,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阿多诺对现象学的批判;对阿多诺现象学批判的认同之处;对阿多诺现象学批判的不认同之处;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延展性思考。在这些思考中,马迎辉老师展现了基于现代哲学流形论对现象学的独特理解,特别是对以《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为代表的超越论现象学文本群的创造性理解。此外,马迎辉老师关于现象学与马克思哲学进行对话的讨论,以及关于二十世纪生活世界变动的分析也都非常精彩。

此后,马迎辉老师和广大师生和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主持人王凤才老师对马迎辉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用六句话对本场讲座做了简单总结,即视野非常广阔、问题相对集中、思考比较深入、观点非常新颖、结论相对开放、思想产生共鸣。此外,王凤才老师还就有关语词的使用问题、有关概念的翻译问题、有关文本(如“大观念”“小观念”)的主要思想倾向问题、胡塞尔现象学的不同形态问题与马迎辉老师进行了交流,会场气氛热烈,学生获益良多。

在王凤才老师点评之后,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通过马迎辉老师的深入解读和生动分享,在场师生们都深感收获颇丰,意犹未尽。通过本次讲座,大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现象学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了阿多诺对现象学批评的基本理路。期待未来有机会再次邀请马迎辉老师,为大家带来更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