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国内学术会议

 

批判理论与批判传播学——第八届“批判理论论坛”
发布时间:2023-10-30       访问次数:10




11月3日下午

报到:财富大酒店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399号)

图片

11月4日上午

地点:财富大酒店三楼会议室

图片

开幕式(8:30—8:50)

主持人:王凤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致辞人:

张双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

张雪魁(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旨发言(9:00—10:20,每人发言18分钟)

主持人: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

发言人:

1、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哈贝马斯为什么对霍克海默尔的那句话那么不满?——考察法兰克福学派发展史的一个角度

2、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从第一哲学转向“形而上学经验”——阿多诺重构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辨析

3、吕新雨(华东师范大学):新千年的潘多拉盒子——恐怖主义、社交媒体与世界政治

4、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法兰克福学派的宣传研究


主旨发言(10:30—11:30,每人发言18分钟)

主持人:刘承礼(《国外理论动态》编辑部)

发言人:

1、张雪魁(上海社会科学院):关于批判理论与批判传播学互鉴的一点思考

2、曹  晋(复旦大学):批判理论的全球在地演绎

3、陈良斌(东南大学):社会本体论视域下承认理论的嬗变与复兴



11月4日下午

分论坛发言(13:30-15:30,每人10分钟)


分论坛(一)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401室

第一场 主持人: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

1、张先广(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数字媒介、控制型社会与新经济范式

2、王智丽(同济大学):何以可能?美国新自由主义背景下的宣传操纵及其批判性研究

3、王震宇(上海社会科学院):数字资本主义的多样性——比较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4、刘诗成(复旦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新进展

5、赵亭亭(华中科技大学):“再生产”的困局与出路——法兰克福学派的生产力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6、闫晋齐(东南大学):主体还是用户——传播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数字劳动本质内涵的再审视


第二场 主持人周爱民(同济大学)

1、袁光锋(南京大学):创造社群边界——数字媒介中的情感流通与集体情感生产

2、吕  鹏(上海社会科学院):土味短视频/直播——底层符号、品味争夺与文化生产

3、周爱民(同济大学):“民主的伤疤”——批判理论对新右翼的批判性回应

4、牛婷婷(《哲学分析》杂志社):重思数字化时代中公共领域的转型——基于哈贝马斯“学习”概念的探讨

5、卢  照(上海师范大学):人能记住什么?——从媒介变迁与社会记忆关系的角度出发

6、孙秀丽(上海外国语大学):论艾米·埃伦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重构



分论坛(二)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501室

第一场 主持人:夏  巍(复旦大学)

1、洪  宇(浙江大学):国家与网络命运共同体——写于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

2、李  敬(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建构”谈批判的另一种可能:权力与社会现实生成——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批判性重解

3、张昱辰(同济大学):理解媒介融合的存在论视角——基特勒媒介理论再阐释

4、孟  晖(上海社会科学院):媒体融合背景下移动出版中的版权问题及其治理研究

5、徐偲骕(上海大学):“数据二十条”下个人分享数据收益的路径研究和难点突破

6、王文敬(大连理工大学):探索实践的传播公地——福克斯批判传播理论研究


第二场 主持人:王春明(复旦大学)

1、赵长伟(青岛大学):洛文塔尔批判的传播理论研究

2、高红明(上海大学):从法哲学批判到法政治学批判——诺伊曼法政治学思想评析

3、张九红(华东理工大学):数字劳动的主体性悖论及其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体理论视角的分析

4、覃晓洁(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商谈论视野下的正义与团结——从哈贝马斯到弗斯特

5、任  豆(华中科技大学):进步何以是非进步的?——阿多诺对进步概念的考察

6、张亚茹(厦门大学):物化与社会统治——社会关系批判的三重视角



分论坛(三)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3室

第一场 主持人: 王蔚(上海社会科学院)

1、张  卓(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工智能是否加速了时间结构转型?——来自社交网络用户的文本挖掘和案例分析

2、杨嵘均(华东政法大学):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源流、理论发展与实践向度

3、董  倩(上海社会科学院):动员的效率——50-70年代上海广播大会的技术政治

4、张艾晨(复旦大学):平台流量的合理化——工具理性主导下的符号化生活

5、王  瑞(华东师范大学):中美数字地缘政治博弈与全球秩序

6、王伯源(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技术下博物馆把关权利的让渡与回归——基于博物馆网页社区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第二场 主持人:杨  丽(上海大学)

1、洪  楼(厦门大学):敬重、要求与承认——霍耐特承认理论视域中的德国观念论

2、马  欣(东华大学):本雅明的“经验”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

3、郭延超(武汉大学):《启蒙辩证法》中的和解思想

4、肖  琦(华东师范大学):法国知识界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研究——以“哲学小组”为中心的探讨

5、刘  洋(复旦大学):后弗洛伊德与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绩效逻辑——韩炳哲数字精神政治学新释

6、曹  晋  蔡振华(复旦大学):资本、技术与劳动——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回顾与探微



(15:30—16:00)

返回财富大酒店三楼会议室

主旨发言

(16:00—17:00,每人发言18分钟)

主持人:姜佑福(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

发言人:

1、王才勇(复旦大学):媒介递变与意义阐释

2、袁  新(复旦大学):美的历史性生成维度——一个基于阿多诺音乐美学的考察

3、吴  静(南京师范大学):社交传播化的技术批判研究


汇报发言

(17:00—17:40,每人发言10分钟)

主持人: 盛丹艳(《学术月刊》编辑部)

发言人: 

1、牛婷婷(《哲学分析》杂志社)

2、李  敬(上海社会科学院)

3、郭延超(武汉大学)



闭幕式(17:40—18:00)

主持人:戴丽娜(上海社会科学院)

致辞人:

王凤才(复旦大学)

陈良斌(承办方代表、东南大学)



11月5日上午

外地与会代表离会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