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第五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博士生论坛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顺利举行。本届论坛由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遴选了来自全世界十余所高校优秀研究生的学术文章,并分为三个分论坛开展汇报。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春明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双利教授为开幕式作致辞。
分论坛(一)
第一场
檀健哲的报告深入分析了卢卡奇对李凯尔特历史文化科学思想的批判。他指出,只有理解作为“总体”的“历史过程”,才能真正领会历史的意义。
朱晓辰的报告探讨了卢卡奇“时间空间化”概念的理论资源、内容以及作为其解决路径的辩证法。
彭志远的报告则讨论了卢卡奇对原子化问题的反思,深入探讨其三重维度,并试图提出解决路径。
李俣垚的论文研究了卢卡奇在《小说理论》中对《堂吉诃德》的分析,在马克思和韦伯的理论框架下,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进一步将堂吉诃德的困境阐释为物化问题。
张双利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檀健哲的选题非常好,文章前半部分对新康德主义哲学背景的交代较为完整,但需要补充马堡学派和西南学派的区别;文章下半部分对卢卡奇的判断较为断裂,需要进一步阐明卢卡奇如何解决李凯尔特的问题,并思考新康德主义对卢卡奇的双重影响。朱晓辰的选题明确,聚焦于 “时间空间化”概念,但作者在写作时并未紧扣这一概念,而是将其泛化为对“物化”的讨论,因此文章需要加强解题的针对性。彭志远的文章具有创造性,试图重构卢卡奇的思想并赋予其当代意义,这一写作意图得到了较好的实现;然而,文章结构需要更合理的组织。李俣垚的文章题目较为宽泛,与实际内容的匹配仍需提升;文章讨论了卢卡奇用于分析《堂吉诃德》的概念,如着魔、疯狂、心灵的狭隘化等,然而这些概念需要得到更深入、更充分的阐释。
第二场
李龙的报告指出,布洛赫在《莱比锡讲授录》中,以时间序列所需的连续性与未来维度所要求的非连续性之间的两难为线索阐释了谢林哲学的发展过程。由此,布洛赫将作为肯定哲学对象的“实情”视作超越时间序列之连续性的可能,进而借助“实情”元素的结构建构起以“瞬间黑暗”为枢纽的时间机制理论。但此种对谢林晚期哲学的接纳,也同时给“希望哲学”的时间机制带来了新的疑难。
张翔的报告指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并对其进行重构,揭示了“技术理性”主导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异化理论呈现的新的特征。异化从“有形”的剥削走向了“无形”的压迫,从“外部力量”变成了“内在力量”,从“不合理”到披上了合理的外衣。
李明珠的报告强调,马尔库塞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在人性基础上的分殊,指出马尔库塞从人的本能出发,发掘出无意识层面潜藏的爱欲的力量,提出“新感性”这一具有革命潜能的理念。由此,着眼于艺术“异在于”现实,马尔库塞在审美层面上以审美形式为核心建构起艺术自主性的理论体系。
鲁绍臣副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李龙很好地把握了希望哲学背后可能隐藏的一种虚无主义,但强调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在今天所面对的时代背景稍有变化,可以思考一种新的未来方案以面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张力。张翔关于马尔库塞的报告线索很清晰,把握了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但同样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去看,注意当今隐性支配不同于新自由主义时代的底层逻辑。李明珠很好地剖析了马尔库塞的解放方案,但要注意马尔库塞提供的艺术解放方案是针对总体性的现代文明,避免将其引向一种纯粹的、空想的爱欲状态。
第三场
蓝叶昊的报告聚焦于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指出弗洛姆由人的本质出发,认为每个社会都有独特的性格结构,服务于基本的生产关系,并能够通过意识形态规训固化。由此,弗洛姆提出了“不服从”、“重存在”的个人生活方式和以加强人的自主性为中心的改革方法,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生活异化。
邝光耀的报告指出,当代诸多左翼学者开始对批判理论本身进行前提性反思,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核心不再是批判资本主义及其权力支配下的社会秩序,而旨在通过理性的交往话语或争取承认的斗争与辩护来实现主体间的相互理解。而要克服这种批判理论的“驯化”,必须重思对资本主义建构性社会权力的揭示,并发展一种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宋一帆老师在点评中指出,蓝叶昊对弗洛姆的研究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筹划,但对弗洛姆和弗洛伊德的核心区分不够清晰,同时在报告中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的跳跃,引文也需要更加规范。邝光耀提出的观点是值得思考的,但一些论断过于强烈,没有关注到霍耐特的最新研究,也缺乏对当代法兰克福学派前沿思想的了解,需要谨慎地选取批判对象。
分论坛(二)
第一场
王敬俨认为,应将阿尔都塞的“结构因果性”视为一种毛泽东式的、对矛盾的诸因果机制交汇的情势分析,但“结构因果性”无法表述一种稳定的、层次性的结构,因此阿尔都塞不得不采用他所批评的黑格尔式的有机整体概念。
陈薪水以阿尔都塞所指出的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葛兰西主义对生产关系的忽视为引,探讨了无产阶级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突破资产阶级建立的包围圈。
易涛分析了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的分歧来源,认为这种分歧来自于其批判旨趣和批判模式的差异,进而澄清了福柯的谱系学是对社会之可能性领域的揭示。
刘诗昭基于米歇尔·亨利的生命现象学理论方法,区分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所隐含的非生命异化的感发性共同体与传统哲学的感发性质,虽然米歇尔·亨利克服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仅仅围绕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来展开资本主义批判,但他过分关注内在异化而又陷入到抽象哲学之中。
王春明副教授对以上几篇论文做出点评。王春明副教授指出这几篇论文的文献研究深刻、观点新颖。然而,王敬俨的文章需要改正对结构的抽象谈论,因为阿尔都塞的结构是一个情势性的产物,情势则是阶级斗争的现状,其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而可以将阶级斗争学说作为线索来串联起整个论文。陈薪水的论文串联起了阿尔都塞各个时期的作品,尝试澄清阿尔都塞由于其思想表述顺序而容易被读者遗漏的部分,但文中需要明确不是意识形态带来阶级斗争,而是阶级斗争带来了现实的生产关系。易涛从福斯特的视角出发替福柯做出辩护,但还需要明确内在维度的批判是何以有效的。刘诗昭把握住了亨利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这一重要思路,以生命感发反对庸俗的唯物主义,但还需要把握到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概念的区别,基于个体的生命概念要比本体论的生命概念更重要。
第二场
张丘轲对朗西埃的激进平等理论进行了解读,指出其“关系性”的政治只能充当两种治安的中间环节,这是朗西埃激进平等理论的独特价值,但其仍然无法突破秩序建构。
唐莉维回溯到马克思的思想语境,指出朗西埃未能领会马克思将“平等”由政治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朗西埃讨论了马克思政治哲学之得失,为现代政治的批判性建设提供了一个拓展性思路,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提供了根本的界定依据。
祁涛副教授对以上论文做出点评。总体而言,这两篇论文存在共性问题,即对研究方向的聚焦不够具体,对人物核心问题的梳理略有缺失,可以通过展开核心问题打开写作的思路。具体来说,唐莉维在文中提出的问题很好,但问题指向缺乏一个明确的对话对象,需要进一步划定问题域来完善行文思路。张丘轲的文章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思考,探究主流政治哲学的自我理解以及激进左翼和朗西埃是如何自我理解的。
第三场
张宝翠揭示了技术租佃制这种增殖模式强化了资本掠夺的政治本质,食利资本主义在人工智能时代重返占有、征用与盘剥的“类封建食利关系”,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引,解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技术与政治的“共谋”,从而为我国的发展和繁荣积蓄现实力量。
赵英指出奈格里发现了“非物质劳动”与马克思“一般智力”之间的关联性,试图重构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一般智力依然受资本而非劳动者支配,奈格里的这种解决方案仍不甚理想。
吴猛教授指出张宝翠以政治哲学的视角审视技术租佃制是非常前沿的研究工作,哲学工作的高度体现在能真正地提供客观性,因而需要进一步思考怎样能够摆脱现象主义,即要以怎样的方式谈现象。赵英对机器论片段的文本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其文献解读非常详实,文章思路清晰,但对“一般智力”环节的叙述有所欠缺,另外,以奈格里的逻辑梳理奈格里是难以展开批判的,因而还需要由作者来重构奈格里的逻辑,进而思考如何引入机器论的片段。
分论坛(三)
第一场
肖宛直的报告指出巴迪欧的主体理论是综合了萨特与阿尔都塞的两种主体理论的发展成果,他通过数学本体论的形式化构造,将“空”之本体置入力与位的辩证结构的矛盾进程中,来尝试克服萨特历史主体的个体性局限和阿尔都塞政治主体的无主体性结构悖反,以期在实践主体中呈现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破解唯物主体的能动性问题。
罗子轩的报告强调以齐泽克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激进左翼试图通过对列宁主义的正名和辩护来打破资本主义统治幻象,以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齐泽克首先指出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本质区别,重申了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齐泽克进一步指明当前时代与列宁所处的时代有相似之处,资本主义在演化出新形态的过程中造成了史无前例的灾难,因而21世纪依然需要列宁。
赵方的报告聚焦于生物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生态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这三大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前沿,指出它们深刻揭示了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的最新变化趋势、现实危机与深层弊病。
张寅副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肖宛直较好地把握了巴迪欧主体理论的综合性,但需要进一步明确政治主体并不是巴迪欧单一的批判对象,并且要关注对巴迪欧主体理论的批判。罗子轩对列宁在当代左翼理论中的复兴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但是需要注意所有的复兴都包含着超越的意图,应当结合具体历史情形来发展列宁的思想。赵方对当代国外资本主义批判三重维度的研究具有前沿性,但要注意关注三者的内在联系,在生态资本主义批判研究中应当避免直接挪用社会范畴对生态进行理解。
第二场
戴争月的论文从“情感劳动”的角度出发,考察了新异化现象,并试图为解读这一现象提供一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
胡彦彦的报告则指出,在AI时代,人们对符号价值的狂热追逐以及能指的无限增殖,使得真实与异质性逐渐消失,我们因此进入了一个永恒轮回的后历史时期。
王淑芳的报告讨论了民族主义研究中科恩二分法及民族主义双重性认识的局限性,提出通过话语理论来超越传统的理想类型设定方法。
李嘉弘老师在点评中指出,戴争月的文章需要进一步辨析非物质劳动和情感劳动是否仅在资本主义中出现,还是说将“情感劳动”转化为商品进行贩卖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之处。如果是后者,则需要阐明资本主义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化的。文中新异化和非物质劳动的概念存在脱节,文章需要将两者更好地串联起来。胡彦彦文章中的判断尚需补充足够的论证,文章对不同学者的引用缺乏辨析。在内容上,除了批判以外,文章更应关注产生结果的过程和原因,并对其加以分析。王淑芳应该将民族主义研究放在当代哲学的背景下,将其视为一种话语实践。公民民族主义和族裔民族主义仍然是一种本质性的定义,而民族主义不一定必须建立在某种本质之上,而是一种通过话语实践构建的现象。
第三场
贾博文的论文通过重构阿多诺和罗蒂对康德主义道德哲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阿多诺-罗蒂式的道德哲学构想。以道德哲学的使命为核心,主张摆脱理性至上主义,将对苦难中的非人性事物的谴责与体认确立为人性的事实,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想象与反思。
舒向玖的论文借助威廉斯的伦理学路径,为“塔克-伍德命题”的争论提供了一个“从外在看内在”的透视视角,试图通过这种视角走出由自身引发的规范性难题,探索“塔克-伍德命题”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径。
陈婕的论文从对英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对人民历史地位的重塑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坚守这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研究。
钱康老师在点评中指出,贾博文的论文在探讨道德哲学时,需要更精确地描述道德知识与直觉的关系,避免使用模糊的“超越”一词。此外,需要更加清晰地展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康德理性的批判,特别是展现出理性与知性的关系是如何被限制的。在写作时,应该考虑专业伦理学的批评,探讨康德的敬重在新绝对命令中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审视批判理论拒斥形而上学的合理性。舒向玖的论文对马克思关于正义的看法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对塔克-伍德命题的改进及其元伦理问题。论文通过威廉斯的元伦理学视角,对马克思不认为资本主义不正义的观点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探索。然而,钱康老师指出,文章还需进一步研究威廉斯的方案与塔克-伍德命题的改进之间的兼容性,并探讨马克思本人对正义问题的潜在解答。陈婕的论文以事实性的陈述为主,缺乏强有力的论证性。除了描述性的历史研究之外,建议作者将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研究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中,探讨其提供的洞见。为此,作者需要建立明确的问题意识,并沿着这一问题意识展开论述。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祁涛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春明副教授出席并发言。随着闭幕式的结束,本次论坛圆满落幕!
撰写 | 王淑芳
王浩超
张可旺
编辑 | 赵明哲
审核 | 吴一鸣
张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