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系列讲座

 

史傅德 (Fred E. Schrader) :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发布时间:2018-04-24       访问次数:1071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重读《资本论》系列讲座之

谈谈《资本论》的手稿和版本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的七个版本

Seven different versions of volume I (1857, 59, 67, 72, 72-75, 83, 87)

   

世界知名的马克思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 (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 编委史傅德 (Fred E. Schrader) 413日下午在哲学学院2401会议室做了题为马克思的社会关系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讲演原定题目为《资本论》第1卷的七个版本”)。按照史傅德教授,虽然社会关系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重点之一,但他对这个概念的基本理解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 1840年代的马克思是从经验论的唯物主义 (empirical materialism) 出发理解社会关系的。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延续了费尔巴哈等人的思路,宣称思辨哲学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宗教等等把人及其社会关系变成了抽象的、脱离实际的东西,因而批判和革命的起点是重新把目光投向现实的、感性的、活生生的人,从他们的实践中寻找社会改造的可能性。史傅德教授特别强调说,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著名的“改变世界”的口号并不意味着马克思超出了这一经验论的唯物主义,而不少马克思主义者都过度诠释了这句话。

2. 50年代的马克思大幅度改变了自己的看待社会关系的方式,采取了一种可以说是虚拟的唯心主义 (virtual idealism) 的立场。马克思这时不再主张群众的实践直接包含了社会改造的可能性,而是反过来认为所有这些实践是被现有的意识形态所渗透的,是由支配性的社会秩序所规定的,因而必须被看作批判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在考察社会时必须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是拥有强大的现实力量的,因而回归现实的、感性的人并不是真正革命的做法。《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的这条新思路的典范之作。

3. 60年代的马克思小幅度修改了50年代的社会关系论,转向了一种可以说是基于意识形式 (consciousness forms) 的立场。在这里,社会关系仍然被看成是由多种多样的意识形式所规定的,但这些形式不必然从属于统治性的意识形态。《资本论》等著作建立在这一理解之上,例如作为社会关系的商品、货币等等都是一定的意识形式的产物。史傅德教授特别指出,恩格斯未能把握马克思思想的这一进展,所以在整理《资本论》第2、3卷时,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某些手稿的内容晦涩难懂,因而他的编辑工作是误导性的

 

 

史傅德教授在整个讲演中不仅大量援引马克思的原文,而且多次分析马克思的原稿,驾轻就熟地谈论马克思的写作习惯和手稿顺序的排列,甚至探讨了马克思的笔迹与当时心态的联系。总之,史傅德教授展现出了深厚的史学功底,非常值得哲学工作者借鉴。

在回答听众的提问时,史傅德教授还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与阿尔都塞和巴利巴尔所说的认识论断裂之间的区别:后者并不是从材料出发的,而是单纯的哲学论证,因而在他眼中缺乏足够的依据。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