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期刊论文

 

俞吾金:今天我们拿什么去实现文凭价值
发布时间:2012-05-01       访问次数:46

解放观点:教育部门日前出台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专业的存在价值,是否只能通过市场价值来体现?引发了不少争论。耐人寻味的是,面对年轻大学毕业生中失业者队伍的不断壮大,美国人最近也在探讨:文凭学位到底还值多少钱。对此,您怎么看?

  

俞吾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看到:有些人没什么文凭,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利用对社会潜规则的了解和运作,积累了很多财富,而反观那些学生时代的佼佼者们,在职业发展上往往并不理想,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包括西方,如今哪怕名校傍身,也无法保障一份光鲜的工作。主要还是因为2008年以来的这场席卷西方世界的次贷危机,打破了原先社会的正常链条,导致社会出现种种非常态反应,无法按照原先社会常态提供就业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学历文凭的信念,影响了他们对专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但在我看来,认为专业、学历该对就业负责的观点,以为毕业了就能安安全全地找到一份工作的想法,本质上仍然从属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我们固然应该对教育体制进行反思,但这不等于说,一切都应该被安排好;我们当然要对就业队伍中的弱势人群提供相应保障,但不能因此就牺牲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如果能把这个逻辑关系理顺,人们的心态或许会平和得多。

  

  

解放观点:这个时代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评价标准,似乎是工具理性正在逐渐掩盖价值理性。

  

俞吾金:可以说,世人皆关心“用”,而国人尤甚,所以实用理性在国人的思维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用”这个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现了,最初的字形就像把一根有分叉的树枝搁在一个架子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话,比如“道德多少钱一斤?”“哲学派什么用场?”“文凭有什么用?等等。实用理性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与之相比,希腊文明一开始就崇拜抽象的理念王国。从柏拉图开始,西方人认为,只有概念构成的静止王国才是可靠的,而不断变动的具体事物则是不可靠的。比如,猫作为一个概念可以永远存在下去,但是一只具体的猫,活了几年就死掉了。柏拉图创造了一个静止的世界,也影响了西方世界对抽象理念的崇拜。但中国人不是这样,只要能活下去,只要这个民族能生存下去,可以不断改换方向,抛弃任何教条式的原则和理念,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何况,小平同志也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里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所以对实用理性不能简单否定。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我们既要肯定其中蕴含的合理成分,也要看到实用理性可能蕴含的目光的近视与狭隘,如果只强调一个“用”字,它会让人难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因此,因此,应该确立价值理性,以更高的、更长远的价值标准,以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反思和领悟来提升实用理性,而不是一遇到挫折就生出种种“无用”的理论,甚至全盘否定。我们能不能问自己一句:难道学什么专业、拿什么文凭只是为稻粱谋?读书,自有其远远超越单纯获得一份工作的价值存在。

  

  

解放观点:但如果市场价值都不能体现,那是否还有所谓的价值?

  

俞吾金:我们容易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对社会的情绪和抱怨往往掩盖了对个体的认真审视。如果真的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那么毕业以后,所有的工作单位的门都会向他敞开。因为对很多行业来说,这是一个竞争的年代,但更是一个人才重新洗牌的年代,为了站稳脚跟,大家都想吸引人才。今天早已不是方鸿渐们所在的时代,单靠履历表已经无法建立信任感。但是,真正出色的人才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只要一个社会还在正常状态下运行,即便那些有天赋的人暂时碰壁,也总有出头之时。中国人不是有个形象的比喻?你把针放在一个布包里面,它的脑袋总要露出来的。但是,今天这个社会还是模仿性人才太多,而具有独创性的人才太少。后者往往容易争取到非常难得的关键性岗位,因此获得高薪报酬,但也付出高昂代价,可能是无休止的加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过早的白发满头……人们在眼热这些高薪的职业的同时,恐怕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承受能力。真正存在就业困难的,大多还是因为没有特别才能,高不攀低不就。我上课的时候常跟学生们讲:我不是挫伤你们的积极性,但你们得认真地想一想,全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每年培养了多少学生,其中又有多少是出类拔萃的?真的数量很少,一般性的大学就更用说了。所以进了大学千万不要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今后会如何如何。如果不努力,你仍然可能默默无闻。在国外,名牌大学毕业开出租车的人,比比皆是。只不过他们不像我们劳动等级观念那么严重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张文凭的确算不了什么,还是要看一个人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做出一番成绩。其实于个人而言,就业、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技能的展现,是综合才华的体现。即便如今国外出现这样一种倾向,我们也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解放观点:您本人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年流行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而现在却是“文凭还值多少钱”,对比之下您有怎样的感受?

  

俞吾金:和今天的年轻人相比,我们可能多了一份理想主义。现在的年轻人有自己的特点,权利意识比较强,考虑个人会更多一些。但这并不是缺点,关键看这个社会能否有一个比较好的导向对其进行引导。现在的年轻人之所以对读书的价值产生困惑和疑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做得还不够。众所周知,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学教师工资拿得最高的地方是香港。所以在香港,一个高级职位往往有几百人竞争,而且竞争者大多拥有高学历和名校背景。一个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尽管也会伴随激烈的竞争,但也可能形成人才的高地。反观我们,社会价值导向还是摆脱不了官本位。所以大学生毕业之后,才会蜂拥去考公务员。我想,如果我们这个社会将来真正能够做到对知识分子更加尊重,那么所谓的新读书无用论也就不会有市场。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