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媒体报道

 

《中国纪检监察报》: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发布时间:2018-05-10       访问次数:226

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玉长

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由中国赠送的马克思雕像揭幕仪式在他的故乡——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举行。图为当日,人们在参观马克思雕像。

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多次强调,“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真理力量?它的真理力量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感悟和把握?本刊特就相关问题专访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教授,以飨读者。


嘉宾简介

陈学明,现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双聘”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不同著作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图书奖。


马克思主义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

记者:陈教授,您好!我们常说,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真理,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为什么这么说?

陈学明:理解这个问题有很多维度。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仍然存在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真理性。

马克思是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者。他出生在落后且分裂的德国,甚至到了《资本论》出版的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只是在英国得到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在欧洲还处于上升期。但马克思当时就敏锐地给资本主义下达了“死亡判决书”。

他看到了资本对于现代社会的主导性地位,看到资本主义这种经济运动的方式、逻辑和规律,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不断加以实现的客观趋势。进而,马克思科学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指出了其经济危机形成的机制和必然性,这是资本主义所蕴含的自我否定的辩证法。170多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历次经济危机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基本判断没有错。事实足以证明,马克思做出的“判决”并不是无效了,只是延期执行而已。

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始终没有变,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也始终没有变,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做出判断的客观社会基础依然存在,使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诊断和判决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了客观现实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当代真理性的重要体现。

记者:这个角度很有启发性。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还体现在哪里?

陈学明:马克思对如何替代资本主义、建设崭新社会所提出的系列见解,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另一个角度。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批判学说,而且提出了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回答了人类社会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人类除了以共产主义为前进的崇高目标外别无选择。

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蓝图已是一个半世纪以前的事了。走过这一个半世纪的路程后,人类发现必须沿着马克思指引的方向走。英国前工党政府的顾问、“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设计者吉登斯在苏东剧变后这样告诫他的同道:苏东社会主义垮台了,但这并不等于苏东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那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错误的,我们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来实现当年苏东社会主义所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的那种理想。

环顾当今世界,谁也不能否认,我们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原则上天生姓“公”。它们只有作为公共产品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用。它们不可能被一些人所垄断和占有。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这一深刻变化,意味着它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找到自己最适当的运动形式。这表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客观基础越来越强了。资本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究竟谁能代表人类发展的大道、正道,应当说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在中国的展现

记者:您从“破”与“立”这两方面总体上解答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到中国,请您介绍一下97年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

陈学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423日的讲话中已有精彩论断。总书记举了《共产党宣言》的例子。“《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在实践上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它全面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世界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创性地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使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在我国的鲜活展现。


强起来的中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记者: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党要如何继续有效地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陈学明: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合并回答。强起来的中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当前,我们不仅要通过总结与反思“中国是如何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来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更要通过探讨“强起来的中国如何继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思考和把握它。

记者: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陈学明:这是党领导人民统揽“四个伟大”,实现民族复兴的理论支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对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调上升到了新高度,“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不是一般的政治观点,也不是简单的政治口号,它有着与中国强起来相一致的政治寓意和政治内涵。97年党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事实清楚地摆在那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是中国强起来的关键。

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强起来”的至关重要性。这种认识来自于历史的经验和对现实的确当把握,也来自于正确理论的引导,这一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中,我们可以知晓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中国人民必须把这四者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知道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强起来的必然性;可以知道“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知道在强起来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确实需要领袖,没有领袖就会陷于自发、涣散、摸索的状态;更可以知道,无产阶级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究竟是什么,知道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的执政党的区别所在,知道它为什么具有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精神武装自己,才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提供了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雄辩地解释了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如当年在实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那样,当今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途上,党的领导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没有一种政治力量能取代党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的政党。选择中国共产党来领导中国人民从事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就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中国共产党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它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性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就没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支撑,将会最终丧失领导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

记者:也就是说,在中国强起来的过程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完全一致的?

陈学明:对。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性精神,凝聚磅礴之力,实现复兴伟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激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的事业,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事业。这一使命的完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广大炎黄子孙砥砺前行。只有振民心、聚民力、凝民智才能形成磅礴之势。无坚不摧的磅礴意志才能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势不可挡。马克思主义就是引动、聚合和发挥这种磅礴意志的精神内核。

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牺牲和奉献,我们才顺利克服各种困难,取得革命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艰苦奋斗,忘我牺牲,才让我们的建设事业取得成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各项事业才取得了快速发展。我们用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历史过程,迅速实现了富起来、强起来。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虽然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但中国再也不与贫穷联系在一起了。正是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肯定人民的主体性精神,我们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强起来的新征程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中国强起来,必须继续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继续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性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理论指导我们的现实实践。不进一步唤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去,中国是不可能进一步强起来的。

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真诚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各项事业才能顺利完成。能把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聚集在一起的,就是《共产党宣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产党宣言》“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和依靠人民,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也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让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调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与人民共命运”,这些与特别强调新时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一致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一种群众史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群众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理论的指导。在焕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上,马克思主义也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真理力量。

记者: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念的一致性。

陈学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党和国家正确面对现代性的科学理论。中国强起来必须正确面对现代性。从近代以来,中国就走上了力求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现代性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实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如何面对现代性,中国强起来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正是如何面对现代性。

当今世界有形形色色的现代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特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所展开的现代性批判,重建了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至今还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主义对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中国强起来的现实意义,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对中国强起来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性应当是整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是“片面的现代性”。中国不能只是停留于此,只有全面实现现代性,也就是马克思主张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强起来。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中国必须正视这些负面效应,只有将之克服掉,才能真正强起来。

马克思辩证地对待现代性,在肯定现代性的成就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分裂与矛盾,尤其是分析了作为现代性的本质范畴的“资本”的内在的矛盾与限度。中国人民在追求强起来的过程中应当正视和克服这些矛盾与限度。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本质上是与资本主义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强起来不能只苦于“现代性”不发展,把目标定在形成“现代的中国”,必须逐步超越片面的现代性,走向新的人类文明。

记者:简而言之,您认为,中国强起来必须正确面对现代性,而要正确面对现代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作为指导。

陈学明:是的。除此之外,中国强起来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指向,这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把实现民族解放、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结合在一起。今天我们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使中国继续强起来,也应当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结合在一起。一句话,中国“强起来”应当有着明确的共产主义目标指向。

强起来需要精神支柱和共同意志,这一精神支柱和共同意志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强起来,必须用这样的理想来铸起共同的精神依托。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共产主义的绝对目标是建立在客观的历史规律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释放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为我们确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逻辑、共产主义运动的逻辑、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这三大逻辑的统一。强起来的征途上,中国人民要不忘初心,就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将愈来愈没有发达国家既成的“未来的景象”显示给我们、供我们作为对照赶超目标了。

正如总书记所说,“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在“照着讲”之后,愈来愈需要“接着讲”。这说明经历了现代化赶超发展过程之后,我们愈来愈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图景了。共产主义将在中国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它不仅是一种理想境界,更是一种现实运动。

  (本报记者 李玉长)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