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当代国外马评论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36
发布时间:2024-12-20       访问次数:10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 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每季发行。


《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本刊第36辑已于2024年6月正式出版,共收录23篇学术论文。2024年是当代著名哲学家俞吾金教授逝世十周年,为深切缅怀俞吾金教授,本刊特组专栏“纪念俞吾金教授逝世十周年”,以弘扬俞吾金教授的道德文章,传承俞吾金教授的学术精神。此外,该辑另列有“思想史研究”和“当代社会现实的分析与批判”两个专题。本期推送将简介该辑目录与文章摘要。欢迎海内外学者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投稿,投稿邮箱:marxismreview@fudan.edu.cn




目 录








摘 要








一、纪念俞吾金教授逝世十周年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

——俞吾金命题及其意义


 汪行福


【摘要】俞吾金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在学术上有多方面的贡献,其中最突出是在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在对马克思哲学传统的反思和研究中,他明确地拒绝传统的正统诠释路径,即,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把后者理解为前者的推广和应用的观点。在他看来,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除历史唯物主义之外,马克思哲学没有其他的内容。这一旗帜鲜明的观点可称为“俞吾金命题”。从这一观点出发,俞吾金教授把马克思哲学革命概括为三个方面: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本体论,或更具体地说,从物质本体论到实践社会生产关系的本体论;从抽象认识论到具体认识论,或更具体地说,是从抽象认识论到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从自然辩证法到实践辩证法,或更具体地说,是从自然辩证法到社会历史辩证法。俞吾金教授的研究成果有多方面意义,它超越传统教科书体系所依赖的近代西方哲学视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超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元论,为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和思想贡献提供了新的完整视野;与时俱进,他根据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自觉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为马克思哲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俞吾金命题;马克思哲学;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识形态批判;辩证法


(作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俞吾金教授的法兰克福学派

研究析评


王凤才   刘珂然


【摘要】俞吾金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而且是一位著名哲学家。在马克思哲学、德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国哲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理论关照现实的过程中,俞吾金教授总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深入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在多元的理论环境和快速发展的现实世界中,中国学者应当如何思考自己的问题、发展自己的理论、走好自己的道路?从这一关切出发,俞吾金教授的法兰克福学派研究主要关注三个重要问题:(1)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尤其是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2)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理论,尤其是现代性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问题;(3)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局限性问题。俞吾金教授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不仅为批判理论研究提供了优秀的学术成果,而且对中国学术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俞吾金;法兰克福学派;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现代性;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作者:王凤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刘珂然,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



在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中阐发

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及其理论变革

——俞吾金教授对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探索


贺  来    彭双贞


【摘要】将唯物史观把握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并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内在统一中理解和阐释马克思辩证法及其理论变革,这是俞吾金教授在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研究上的重要贡献。俞吾金教授认为,把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与其唯物史观外在割裂,必然导致对马克思辩证法理论本质的“遮蔽”。基于这一理论反思和自觉,俞吾金教授在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内在统一中开启了“问题域的转换”,揭示了马克思在辩证法与唯物论上所实现的双重转换,使被抽象化解读的辩证法回归“生存论的本体论”的思想地平。俞吾金教授提出的“向生活世界的辩证法复归”构成了他理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变革的理论纲领,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俞吾金教授对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探索是其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缩影,为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一个典范。


【关键词】唯物史观;辩证法;生存论本体论;生活世界的辩证法


(作者:贺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彭双贞,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

——俞吾金教授西方哲学研究述要


吴  猛


【摘要】西方哲学研究是俞吾金教授全部学术思想工作的基础。在俞吾金早期对于西方哲学的探讨中,辩证法问题是他关注的焦点,而在思想成熟时期则是以哲学的当代转向,即从传统知识论向生存实践论的转向,为基本视野来考察整个西方哲学史,并在这一思想转向的框架下理解马克思哲学,再站在重新理解了的马克思哲学的立场上重新审视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关键词】俞吾金;西方哲学;传统知识论;生存实践论


(作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马克思实践诠释学方法之“考古”法


李昕桐


【摘要】俞吾金先生在其著作中论断: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着有别于西方诠释学的诠释方法,即考古法。笔者按照这个思路通过研究考古法的追溯环节(回溯过去,揭示前提)、考古法的再追溯环节(展望未来,考古现在),以及凝练考古法的思想前提(现实的整体性)和特质(辩证的抽象),试图论证这种“考古法”的全貌。考古诠释是一个富有辩证张力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经过几步的诠释考古,马克思以现在为中介,从过去到未来、从未来到现在,展开了关于“现实”的全部图景,这样的诠释更为“深化”,提出切中当下的理论尤为深刻。


【关键词】诠释学;考古法;抽象


(作者: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历史与政治的张力:

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独特意蕴

——俞吾金教授历史与政治哲学研究方法探微


鲁绍臣


【摘要】与各种超历史和纯观念论的政治哲学思想不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规律性的基础之上的,但也与将历史唯物主义线性、机械化的理解不同,马克思将历史理解为有政治实践张力和弹性的历史,从而为政治行动的能动性与主体性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意味着马克思政治哲学是充满张力的政治哲学,其是内在的和历史的,而不是外在的和抽象的,既给政治行动与实践足够的空间与场域,又为其规定了其不得不直面的难题与困局。


【关键词】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分析;张力


(作者: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民族研究院暨中央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研究员、秘书长



重温“俞吾金之问”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


周爱民


【摘要】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曾长期把哲学理解成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俞吾金曾梳理了该界定的来龙去脉,并且对之进行了质疑。借助康德、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资源,他指出这种界定所蕴涵的对整体世界的把握是成问题的,因为能把握的只是经由人类实践所中介的“周围世界”,而且用静观的态度去把握世界其实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的产物,它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对自然的掌控。俞吾金的质疑是建立在他重新理解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在他看来,“哲学元问题”应该是一种问题际性的提问方式,即“为什么人类需要哲学什么是哲学?”从哲学史的角度可以揭示出,俞吾金的质疑对国内理论界来说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从当代关于哲学是什么的争论出发,可以指出俞吾金对哲学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与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当代坚守启蒙的哲学家在根本旨趣上是一致的,即仍然坚守“理性”与“人性化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俞吾金;世界观;哲学元问题;理性


(作者: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俞吾金对两种实践和自由概念

的阐述及其意义


胡云峰


【摘要】俞吾金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核心、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是他理论探索的标志性成果。俞吾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实践概念的道德维度、指出自由概念的两种划分,后继续借助康德对实践概念的区分,完整指出两种实践概念,分别对应于认识论、工具论和本体论、生存论,进一步确认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在此基础上,新千年后,俞吾金着力提出和勾勒马克思哲学的生成路径,确认马克思哲学本体就是社会历史,清楚擘画马克思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架构、厘清社会历史辩证法要点。俞吾金对两种实践和自由概念的阐述,有利于我们对实践、自由概念形成健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走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框架,从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有利于我们给予高科技、高竞争、高加速的现代社会更多的人文诊断和人文批判。


【关键词】俞吾金;世界观;哲学元问题;理性


(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劳动辩证法”

——从康德哲学的观念看


钟  锦


【摘要】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学说,有其对人作为类的存在物的本质的深刻关怀,由此超越了国民经济学家的局限视域。这种关怀体现在对劳动辩证法的理解上。劳动中蕴含的功利性谋生意义和超越性自由意义之对立,构成康德所揭示的哲学史上辩证法的真实含义。据此展开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的历史哲学,也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现代性发展上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哲学展现了深广的哲学史背景,值得我们再度反思。


【关键词】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劳动;辩证法;共产主义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修辞学、情感投注、精神分析:

拉克劳的话语修辞本体论建构


郑  端


【摘要】在近几十年间,哲学领域经历了“语言学”和左翼政治思想发生的“本体论”两大重要趋势的相互交融。语言学转向强调语言在思考和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力图超越传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本质主义。与此同时,左翼政治思想逐渐将本体论置于焦点,试图为左翼政治找到新的理论实践空间。恩内斯托·拉克劳,作为后马克思主义学者,被认为是这两个趋势融合的代表。他在《社会的修辞基础》中提出了建立在修辞学的话语本体论的理论目标。尽管他意外去世,未能亲自呈现修辞本体论的全貌,但在最后的专著《论民粹主义理性》中,他已勾勒出这一话语修辞本体论的基本架构。本文指出拉克劳的理论演进,从霸权到民粹主义霸权,以及从话语本体论到修辞话语本体论的微妙偏转。通过精神分析的引入,拉克劳将民粹主义、修辞和情感维度从边缘重新拉回到中心,形成了政治修辞学精神分析的一般本体论。该本体论将修辞学的“提喻法”和命名行动中的情感参与视为社会和事物“缝合”自身的基本机制,实现了统一性。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左翼政治的语言学和本体论转向凸显其意义,即先打破对社会的本质主义视角,以开放理论实践视野,再以本体论建构寻求一种多元左翼政治实践空间,追求“复调的声音”。


【关键词】话语本体论;后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修辞学;霸权理论


(作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预聘助理教授



二、思想史研究


马克思资本批判视域

的世界体系叙事


兰  洋


【摘要】马克思对世界体系的思考经历了多次的转变,这与他从哲学思辨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走过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最终形成的总体思路是: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具体展现现代世界体系的主要架构,并将资本权力的支配与统治关系视作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属性。概括地讲,资本与世界体系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这表现在资本既破坏体系又创造体系,两者并置交织,形成稳定与动荡、繁荣与危机的周期性轮转。因此,只有扬弃资本及其运作逻辑,才能真正打破世界体系“建立—破坏—建立”的历史循环,以“真正的共同体”为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全新道路。


【关键词】资本论;世界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



切近社会存在的思想征途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00)》

的当代审视


黄志军


【摘要】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可以被看作是一段切近现代社会存在的思想征途。M.C.霍华德和J.E.金合著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就是这样一部以此为对象的研究力作。它阐述了从马克思去世后到东欧剧变时期(1883-1990年)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知识谱系,让我们看到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起伏和追求真理的努力。从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演变的理论阐释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的问题意识是明确的,评价是犀利的,视野也是独特的。但是受立场和时代的限制,它又不可避免地显现出自身的理论偏颇和历史局限。


【关键词】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再论“贱民”与“无产阶级”

 ——黑格尔“贱民”概念的困境及超越


刘纪龙    庄忠正


【摘要】在一定意义上,黑格尔的“贱民”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指向同一群体。与其说是主观情绪,不如说是物质贫困从根本上导致了“贱民”的产生。黑格尔关于“贱民”的界定受到马尔萨斯等英国政治经济学家的影响,存在表象化和偏见化的描述。这一概念亦面临着理论上的困境,即以“劳动”为核心对“贱民”的批判难以成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无产阶级运动的阶级立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核心重释了“贱民”问题,用“糟糕的社会关系”代替“穷人的不法”,用“资本运动”代替“理性运动”,实现了从“贱民”到“无产阶级”的概念变革以及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建构:“无产阶级”是“贱民”的真理,“贱民”表征了“无产阶级”的低下地位,把为承认而斗争与为解放而斗争现实地勾连起来,并且实现了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的批判性超越。


【关键词】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贱民;无产阶级


(作者:刘纪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庄忠正,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

论泰勒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

谭  聪    李西祥


【摘要】查尔斯·泰勒是加拿大著名的哲学家,但是作为其思想基础的重要著作《黑格尔》在国内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解读了泰勒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阐释,特别是泰勒对意识和自我意识辩证法的阐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泰勒那里,《精神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主奴辩证法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和劳动理论的影响;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内在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的关联;黑格尔的自由观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关联;《精神现象学》的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关联等方面。泰勒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泰勒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阐释,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泰勒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深入解读泰勒的《黑格尔》,无论是对于理解泰勒的思想,还是对于黑格尔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仍然是一个未竟的任务。


【关键词】泰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马克思主义


(作者:谭聪,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西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双龙学者特聘教授



知性“先天”结构的社会历史性奠基

 ——索恩-雷特尔对康德认识论

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韩国庆


【摘要】对康德的认识论历来存在两种主要的批判路向,即黑格尔路向基于历史理性的过程论批判和海德格尔路向基于“存在论差异”的“主体之主体性的存在论”批判,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提供了第三种可能的批判路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索恩-雷特尔通过对《资本论》中交换抽象的独特阐释,发掘出了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社会综合意义,并以这一功能性的社会综合结构来为康德认识论中的先验综合奠基,通过对商品交换中“无意识因果性”和功能社会化结构的揭示,索恩-雷特尔指陈了传统形而上学范畴的虚假自律性并对其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考察,指出同一性、定在、物性和主体性等范畴如何植根于商品交换的形式建构之中,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先天;索恩-雷特尔;认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浙江万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再论韦伯的经济理性批判:

基于“理想类型”法


王晓旭


【摘要】与一种流行误解相反,韦伯眼中的资本主义并非一座只重复而无发展的“铁笼”,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的自我矛盾性使其前途莫测、值得期待。韦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经济理性的批判进入对资本主义矛盾性的理解,他认为,经济理性的抽象性使其不能免于向本能欲望、技术理性转化,但它本质上并不是后者,相反它的主导逻辑是与后者对立的、对于目的的自主选择,即目的理性。韦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旨在为经济理性及其寓于的资本主义社会探寻一条克服抽象性局限的出路。由于经济理性的抽象性,对它的认识过程不能依赖直接的实证方法,须采取间接、建构性的“理想类型”法。


【关键词】韦伯;经济理性;目的理性;技术理性;理想类型


(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



重审伊里因科夫“观念东西”

的辩证法及其激进向度


梁潆心


【摘要】欧美新辩证法学派以黑格尔的逻辑学方式阐释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一方式颇为流行。实质上,将辩证法和叙述方法关联起来讨论的伊里因科夫要先于新辩证法学派,不过后者具有新辩证法所缺失的历史维度和主体维度。伊里因科夫的方式具体体现在:首先,基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念在对“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理解上,伊里因科夫独创性地提出了“观念东西”。其次,在将观念东西引入商品社会的分析中,从非物质性和具体劳动形式两个特性的展开,伊里因科夫指出了价值形式的观念性是观念东西的典型案例,但是这一分析并未厘清价值形式和观念东西的关系,价值形式只是观念东西的一种单向度理解。最后,观念东西作为思维的活动形式的理解蕴含着主体行动的革命力量,对伊里因科夫批判方法和革命思维的深挖体现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霸权的反抗,但是这一反抗却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关键词】抽象到具体;观念东西;价值形式;主体行动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重审体系辩证法的“历史性”向度

 ——对奥尔曼与阿瑟论争的再讨论


唐欣芸


【摘要】“新辩证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约翰·阿瑟曾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视为对《资本论》辩证法的误读。他依据黑格尔的辩证法,把辩证法看作是概念范畴不断推演完善的体系,以至于遮蔽了历史的维度。奥尔曼从目标的遗失、逻辑的断裂和简化的叙述逻辑三个方面对体系辩证法进行批评,强调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重要性,虽然其分析依旧存在局限,但为我们正确理解《资本论》的辩证法提供了有益启发。立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将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有机结合,并把分析视角聚焦于隐藏在抽象统治背后的生产领域,才能够重绘人类解放的版图,为推翻资本主义寻求解放之路。


【关键词】体系辩证法;奥尔曼;叙述方法;研究方法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非政治”“免疫”和“非人格”

 ——罗伯托·埃斯波西托的政治哲学术语变革


刘  薇   王庆丰


【摘要】为了解决20世纪政治哲学面临的“绝对性”危机,埃斯波西托从改造其术语系统出发,通过“非”的方式对既有术语进行重释,同时又注入医学上、哲学上和法律上的概念,对其进行了一场政治哲学的术语变革。具体说来,埃斯波西托对通过“非政治”“免疫”“非人格”这三重范畴进行的“术语变革”来建构其理论范式,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自觉。通过掀起这样一场“术语变革”,埃斯波西托摆脱了原有政治哲学分析范式的束缚,消解了政治哲学的绝对地位,以“非”为研究视角对政治哲学中的政治、共同体和人格概念赋予了全新内涵,从而构建出能够解释当代西方生命政治现实的全新政治哲学。这一术语范式的转化,无疑为我们把握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推进重新考察社会内部秩序结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从而实现了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哲学进行理论范式的更新。


【关键词】非政治;免疫;非人格;政治哲学


(作者:刘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助理研究员;王庆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当代社会现实的分析与批判


论新自由主义的立场、实质与危害


戴圣鹏


【摘要】在自由主义的思想史上,自由主义经历了从旧自由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演进。新自由主义的产生与存在,既与资本主义演进到帝国主义阶段有着紧密联系,也与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制度的存在有着直接关系。从理论实质的角度讲,新自由主义与旧自由主义在本质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同。对于新自由主义而言,自由市场与自由社会,既是其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理论的立足点,这与旧自由主义以个人自由为立足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说旧自由主义基于个人自由来反抗封建专制与等级思想的话,那么新自由主义则主要是基于自由社会来攻击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其制度。在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逻辑与理论视野中,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及其制度往往被其视为是自由市场与“自由社会”的敌人。对于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危害,社会主义国家与生活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被其“自由之美”的思想所迷惑,更不要在其理论的牵引下颠倒对世界的认知、迷失历史前进的方向与作出错误的历史选择。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理论立场;理论实质;理论危害;唯物主义历史观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西方“数字公共领域”的

缘起、特征与实质:

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分析


孙昊鹏   陈学明


【摘要】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的媒体系统视为公开事实、反馈民意、辅助决策和实现“批判的公共性”之载体。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由于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遭到资本逻辑与政治权力支配,公共领域被“操纵的公共性”败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重塑信息传播与公众交往的机制,使公共领域发生数字化转型。数字公共领域表面上扩大了公共性,赋予公众自主传播的权力,但也产生边界消解、交往碎片化和虚拟化的趋势。在资本主义国家,数字公共领域中的公众处于大数据技术全面监控和算法操纵之下,其自由选择受到扭曲,无法实现民主交往。


【关键词】哈贝马斯;社交媒体;数字公共领域;数字操纵


(作者:孙昊鹏,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学明,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院教授



政治资本主义“权力提取”

的政治叙事


潘依林   涂良川


【摘要】深度全球化时代,资本与政治再度深度媾和,产生了表现为权力提取保证资本增殖的政治资本主义。虽然政治资本主义依然是在延续的层面来强化资本增殖对政治的依赖性,但是政治资本主义所奉行的“租金的向上再分配”不仅是权力对经济的干预与生产性经济活动的税收,更是政治精英操纵利益设计系统的能力,由此打造了资本在经济增长下降前提下的利益增长的新方式。政治资本主义将权力的控制与征用变换成经济的掠夺和干预,使资本增殖获得了政治资源、政治逻辑和政治效应的加持,形成了“类封建”的寄生经济和“政治精英”的独裁政治。政治权力主动、全面和体系化地介入资本增殖,既是政治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更是资本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政治经济学根源。因此,揭示与批判政治资本主义使政治权力从服从于社会和人民狭隘化成政治精英操纵经济与社会工具的内在逻辑,重建政治的本质与分析能力,是今天面对资本形态变化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政治精英;资本增殖;利益提取;权力


(作者:潘依林,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涂良川,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浅说


唐干钧


【摘要】从早年的《伍珀河谷来信》到晚年的《自然辩证法》手稿,恩格斯一生的重要著作贯穿一个重大思想主题,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文把恩格斯的这一思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以《伍珀河谷来信》为代表的萌芽时期,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形成时期,以《自然辩证法》为代表的成熟时期。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重要特征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溯到人与人的关系,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最终价值旨归。恩格斯的这种思考对于当代文明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