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是由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丛刊,现已被收录为CSSCI来源期刊(集刊类),自2020年起每季发行。
《评论》以关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哲学,倡导从社会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批评等交叉学科的角度展开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本刊第38辑已于2025年1月正式出版,共收录17篇学术论文,4篇译文,并按类划分为三个主题:“当代哲学视阈下的费尔巴哈”、“政治哲学与批判理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本期推送将简介该辑目录与文章摘要。欢迎海内外学者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投稿,投稿邮箱:marxismreview@fudan.edu.cn。
目 录
摘 要
一、当代哲学视阈下的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的“生命病理学”
——一种自然主义的社会批判
祁 涛
【摘要】费尔巴哈哲学向来被认为没有社会批判的维度,他过于强调自然而忽视社会的理论形象,让他始终处于社会哲学的视野之外。事实上,相较于当代批判理论在“社会病理学”上的贡献与局限,费尔巴哈对“自然生命”的本体论讨论提供了基于“自然生命”内在原则的社会理论雏形。“自然生命”是有待展开和转化的内在能力,它需要通过现实的对象性关系加以现实化,而且也需要作为“类存在物”加入集体性的力量网络之中。由此,费尔巴哈以“自然生命”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为第一原则,确立了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潜在社会哲学面向。这将提供不同于以理性批判为中心的“社会病理学”的另一种自然主义社会批判方案。
【关键词】费尔巴哈;自然生命;斯宾诺莎主义;力量;生命病理学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对标康德:重估费尔巴哈的哲学史地位
荣伟杰
【摘要】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目前正处于多重遮蔽之中,尤其是其哲学史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估。通过对标康德,可以发现,费尔巴哈哲学满足康德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全部要素:在“蓄水池”比喻的意义上,费尔巴哈哲学对先前哲学的使命有自觉的承接,在根本的意义上乃是对古希腊哲学追求本原问题的重新回答,而且带来了哲学范式革命的深远影响;在哲学史转向的意义上,费尔巴哈提出的“感性转向”和康德的“认识论转向”一样,对既往的哲学构成了根本性的颠倒,并在自我奠基的意义上构造了一个新的本原。因此,费尔巴哈哲学也应当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重要地位。重估费尔巴哈的哲学史地位既是对既有哲学史叙述的反思,也是连接费尔巴哈哲学与现代性思潮的一个有益尝试。
【关键词】费尔巴哈;康德;哲学史;哥白尼式革命;感性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黑格尔与种系发生
肖暑寒
【摘要】康德在有机体概念中试图综合生命现象中的几个不同的维度,而物种问题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与自然史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康德的物种观念受到来自布丰和胚胎学的影响,并更进一步的,物种所表现出的适应性被康德视作有机体合目的性的表现。黑格尔则吸纳和转化了康德的有机体概念,将其表述为作为直接理念的生命,并认为生命只有通过概念式的把握才能被理解。因此,一方面,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批评了同时代与演进有关的理论,另一方面,在《逻辑学》中,从概念的形式出发,黑格尔借助类属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展现生命形式多样性背后的本质及其发展的逻辑,并从逻辑层面上描述了种系发生这一重要的生命过程。
【关键词】有机体;生命;物种;演化
(作者单位:巴黎第一大学现代哲学史研究所)
自然科学与革命(1850)
【德】费尔巴哈 著 周智臻 译
【摘要】1845年前的费尔巴哈主张某种延续观念论传统的类本质人类学,并且在政治上主张共和制。但是,随着政治上三月革命的失败以及当时的科学唯物主义的兴起,费尔巴哈逐渐转变了自己的立场。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乃是转向某种个体性-自然学,在政治上转向某种 “反政治”的“共产主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于那些从伦理、政治方面来设想未来社会形态的思想倾向,晚年费尔巴哈和摩莱肖特等科学唯物主义一样,致力于从一种强硬的自然主义立场来理解未来社会的结构,这在思想史中是颇为独特的。
【关键词】自然;人类学;共产主义;科学唯物主义
(译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
从受误解者到现代哲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哲学在德语世界中的接受状况(1965-2015)
【德】乌尔苏拉·赖特迈尔 著 廖奕凡 译
【摘要】本文讨论了1965年至2015年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哲学在德语世界中的接受状况,并且强调了“铁幕”倒塌的重要意义。冷战期间的费尔巴哈研究以唯心主义(黑格尔主义)和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为特点,新近研究则强调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和人类学的独立性,并拔高了其作为一种伦理观的表达的意义,此伦理观或可为我们在后世俗化社会中提供方向。本文所粗略概述的过去五十年间德语世界的费尔巴哈接受史,反映了1990年前东西德之间的意识形态距离,以及冷战结束后由双方共同遵循的科学争论的回归。这场争论的国际化已为将费尔巴哈人类学从恩格斯的评语,即认为其既没有达到黑格尔认识论的高度,也没有达到马克思社会学的水平,因而只不过是没有任何历史和社会中介的陈旧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费尔巴哈;德语研究史;身体人类学;非人类的自然;宗教批判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类本质与普遍性:费尔巴哈,马克思与德国观念论
【荷】克里斯托夫·舒林加 著 檀健哲 译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类本质”概念的内涵及其与德国观念论传统的联系。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将“类本质”概念放入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思想脉络中,才能理解其真正意义。在这一基础上,作者考察了“类”概念与黑格尔和早期费尔巴哈思想的联系,并指出早期费尔巴哈对于“类”概念的使用具有很强的黑格尔主义色彩。费尔巴哈在构建自己的“类”概念的同时,逐渐走向了黑格尔的反面, 由此产生了“类”概念双重内涵的分裂:一方面,“类”所指的是不同的个体所共同具有的“类本质”,另一方面,“类”也指不同于空泛的普遍性概念的、具体的个体性存在。马克思在这一方面延续了费尔巴哈的问题意识,在借用费尔巴哈“类”概念术语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在社会层面将“类”的双重意涵重新融合。最终,马克思将“类”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普遍性”,完成了对于这一分裂的重新融合。而在社会层面,这意味着马克思找到了作为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之分裂的扬弃方案——共产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类本质;费尔巴哈;黑格尔
(译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二、政治哲学与批判理论研究
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结构与特征
张东辉 刘小兰
【摘要】黑格尔市民社会体系的构成包括三个环节:在经济方面的 “需要的体系”,在私法方面的“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作为在国家中的政治—伦理的整合。我们在此将其主要特征大致概括为私利与公益的结合,法制与教化的结合,现实与建构的结合。在康德之后,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市民社会的思考分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即费希特的抵制市民社会的锁闭商业国模式和黑格尔的结合现实与建构的经典市民社会模式。通过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我们试图揭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对发展现代人的个性自由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把握黑格尔市民社会体系的独特结构和特征,对我们理解他的社会哲学以及近现代政治经济思想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市民社会;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锁闭的商业国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现代化进程中的共性与个性
——重审“安德森-奈恩论题”
李宗唐 马俊峰
【摘要】“安德森-奈恩论题”是安德森和奈恩对汤普森关于英国工人阶级自我形塑论断的反驳。在论题中二人基于英国现代化的不完全性和例外性,以如何理解阶级的形成为核心,提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社会主义理论的缺乏和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不足,导致了社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危机,要想在英国实现社会主义必须发挥知识分子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英国现代化并未脱离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一般道路,不完全性和例外性只是社会转型中的具体特征。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既不同步也不划一,但都以人的“政治解放”为共性而具体展开,体现出异中有同的特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离开人的“政治解放”这一共性,而且所要实现的是“现实的、实际的解放”,这才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的“政治解放”的局限性的扬弃,是为实现“人的解放”而做的奠基性工作。
【关键词】现代化;英国新左派;安德森-奈恩论题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
对民主理论中社会维度的再发掘
——基于诺伊豪瑟对卢梭民主思想阐释的考察
黄朝柯
【摘要】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规范性政治哲学十分重视卢梭的民主理论传统。但在他们的分析中,民主理论往往被视作一个相对独立且抽象的领域。诺伊豪瑟则特别强调,关于公民政治自主的理论还必须要涉及对社会制度的讨论,否则就无法触及现当代民主理论的症结。以黑格尔和马克思为参照,诺伊豪瑟发掘出包含在卢梭民主思想中的社会维度。通过重构卢梭的自恋和公意这两个核心概念,他将隐含在卢梭政治哲学中的社会维度呈现出来,并进而指出只有同时考虑到政治和社会维度,我们才能够在复杂社会的语境下继续探讨卢梭的民主理论。
【关键词】诺伊豪瑟;自恋;公意;民主理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权力的“退后”:福柯的配置概念分析
毛成玥
【摘要】“配置”(dispositif)概念是福柯的权力理论乃至全部思想中的根本性概念。但因其内涵复杂且译法不一,现有研究常常忽略了它的重要性。经过对多种具体配置的分析,福柯呈现出权力发展出的“退后”逻辑。权力不再以暴力直接控制并预先规定个体,而是退后到足够的距离,以自然性为前提,将自身打造成个体外部的“伪自然”环境,内在地持续生产现实。有效的退后依赖于多种可变配置的策略性功能。经过对诸要素的承认、辨识与退后三个环节,配置通过对诸要素的暂时布置与动态调配实质上增强了权力效果。
【关键词】dispositif;配置;权力;策略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葛兰西如何重建实践哲学
——基于葛兰西对克罗齐“伦理政治史”理论的考察与批判
蔡 娜
【摘要】葛兰西在狱中深入研究了克罗齐的哲学观后写作了《笔记本10》,并对作为克罗齐哲学最高成就的“伦理政治史”理论进行了重点考察,目的是达成对克罗齐哲学的清算,从而让实践哲学的发展走上正轨。根据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和《政治与道德》,“伦理政治史”理论主要表达了道德生活的历史是伦理政治史的核心和目的。葛兰西全面考察了“伦理政治史”的起源和发展,在他看来,“伦理政治史” 内含黑格尔渊源和意大利民族起源,是克罗齐针对实践哲学论战所提出的替代方案。葛兰西还从范围和实质两方面对“伦理政治史”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通过批判性地吸收和改造使其成为自身霸权理论的基础。事实上,葛兰西在历史发展层面对“伦理政治史”将实践哲学“再抽象化”的做法给予了无情批判,但在历史认识层面却看到了将克罗齐思辨语言现实化后对重建实践哲学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伦理政治史;实践哲学;现实;再抽象化;思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莱纳·弗斯特对批判理论规范性基础的重建
——以“辩护权力”思想为视角
廖文淇
【摘要】对于批判理论传统中权力与理性的戈尔迪之结,弗斯特提供了一种建基于权力本体论之上的解决策略。通过对康德“本体权力”概念的辩护性重构,他在区分“事实性规范”与“反事实性规范”的基础上认为,辩护性实践能够作为经验事实与规范价值间中介范畴,借助“反事实性”的超越潜能对社会秩序展开反思批判。然而这一后康德主义的建构方案能否超越传统政治哲学的规范性学说,搭建起规范性与权力批判间内在关联,同时为正义批判理论重塑规范性基础、推动范式演进,还需要其就理论当前面临的批评质疑予以自我辩护。
【关键词】莱纳·弗斯特;本体权力;康德;辩护性批判;“反事实性”;规范性重建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什么是正统的批判理论?
【德】法比安·弗雷恩哈根 著 高红明 杨 丽 译
【摘要】卢卡奇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他的回答是:本质上是某种方法。如果我们对批判理论提出正统的问题呢?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答案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方法。此外,与流行的观点相反,批判理论的批判性也不是一种“辩护方案”,相反,只有在没有这样辩护的情况下,批判理论才能充分、恰当地进行批判。我主张的立场是:回到霍克海默在20世纪30年代的著作(以及阿多尔诺的作品)中提出的洞见。事实上,它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正统的:将派系旨趣的信念——消除社会不公正、苦难和不自由的旨趣—— 作为批判理论的唯一一般标准。批判理论的任务是通过概念工作、自我反思和批判性地采纳传统理论的真正见解,为反对上述消极因素的斗争作出贡献。最后,我将简要概述这一立场对处理社会哲学(尤其是社会病理学思想)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批判理论;辩护方案;霍克海默;阿多尔诺;社会病理学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大学哲学系)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望月清司的“两种分工理论说”辨析
崔琳菲
【摘要】日本学者望月清司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 章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写作分担问题,指出其中存在两种分工论,分别对应两位作者不同的历史认识,这一观点被批评为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上的市民社会史观或是刻意制造马恩对立,并未得到广泛支持。实则,望月清司是以“费尔巴哈”章中的分工理论为抓手,将马克思的异化逻辑进行具体化、现实化的沉降,从而构建一条能够连接早期和中后期马克思思想的完整理论逻辑线条。其目的在于,通过描述交往和生产的现实互动,将生产逻辑置于马克思异化逻辑的历史叙事之中。这是对早期马克思异化逻辑的重构,强化了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判定社会形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异化;望月清司;分工;“费尔巴哈”章;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自由即控制:数字资本主义新型
劳动控制手法研究
孙月冲
【摘要】数字资本主义理论的重要维度是对数字资本新型控制手法的揭示和批判,以劳动自由的幻象来施加控制是其重要体现。西方自由职业浪潮的兴起是新自由主义叠加数字革命的产物,自由职业潮流也当今西方“数字文明”的重要象征。但所谓的自由职业者实际上大多是不稳定无产者,这集中反映了数字资本主义“自由即控制”的劳动支配形式,也成为掩盖西方社会矛盾的重要机制。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四个方面系统揭露了数字资本主义的这种控制手法,这一批判也成为进一步探索“自由人联合体”建构的重要理论出发点。
【关键词】数字资本主义;自由职业;控制;不稳定无产者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
数字资本主义抵消利润率趋向
下降的路径探究
姜 婷
【摘要】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结构编排中,内在地包含着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显现与资本试图找到抵消利润率下降的诸多措施。如此的结构安排既意味着资本自身发展显示出的界限,也指向资本试图不断突破界限的种种尝试。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鉴于此,资本试图不断寻求抵消利润率下降的新出路,“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从马克思时代所涉及的生产加速、流通加速扩展到当下的消费加速。在数字资本主义语境下,消费加速不仅体现在时空界限的延展、需求的不断细化、物品更迭速度的加快、信用消费的普及等方面,而且深化为基于新需求的新类别生产, 符号价值、联名逻辑、订阅制度作为平台经济中新产物,深刻地连接着生产与消费,关涉着资本展开抵消利润率下降的新形式。把握当下资本扩展抵消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新形式,在理论意义上指向在历史进程中重思马克思的既有理论,在实践意义上通过反思数字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特点,引导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关键词】利润率趋向下降;消费加速;信用体系;符号价值;使用权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迈向当代金融资本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探索
——对希法亭《金融资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赵慧敏
【摘要】随着金融资本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当代学术界对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的深度与实践价值愈发给予高度重视,既追溯了《金融资本》的历史坐标,也强调了其在揭示金融资本形成和运作等方面的学术价值。学界对《金融资本》在当代的适用性认识方面主要有持双重否定、选择性接纳和双重肯定等三种态度,并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转换及结合列宁观点进行对比的五个视角对它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构建了多元解读路径。基于对当前研究现状的考察, 可以展望《金融资本》研究将在以下方面激活其当代生命力:一是深化对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生命力的认识;二是将研究从经济学领域扩展到社会与人的领域,以更全面的视角审视金融资本的影响;三是深化对《金融资本》与《资本论》之间思想继承关系的探析。这对进一步探寻金融资本的良性发展道路,引导金融资本复归到其本质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融资本;抽象统治;金融秩序;金融本质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景观思想是一种形而上学吗?
——以德波“分离”观念为核心的讨论
魏秉倩
【摘要】“分离”在居伊·德波的景观批判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既是理解景观社会的枢纽性概念,也是诸多批评性意见所聚焦的问题。朗西埃和南希将景观思想视为柏拉图主义的现代版本,其批评集中于表象与实在相分离的二元论预设、景观的本质主义追求及其脱离现实经验的形而上特征。德波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的分析表明,景观以商品为现实依据,其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是景观批判的重要内涵。所谓分离是基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文化事实而提出的,表象与实在的分离指向的其实是资本主义对现代表征技术的意识形态运作;分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及其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策略。德波为反抗景观找到的革命实践主体是无产阶级,他在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建立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讨论了无产阶级的生存条件与出路。朗西埃与南希的批评未能充分重视德波的问题语境和批判方法,不过也为我们反思景观思想的缺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景观;德波;分离;资本主义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寄喻的重构与延伸:论本雅明的寄喻概念
郭 悦
【摘要】“寄喻”是本雅明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对“寄喻”概念的分析,将寄喻从浪漫派以来确立的“象征”概念中剥离了出来。在本雅明那里,寄喻具有任意性,体现着一种碎片化的特征。本雅明对寄喻的分析,不仅集中体现在对德意志悲苦剧的表达形式的分析中,而且延续到他后来对波德莱尔的评论和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中。同时,本雅明早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也为寄喻提供了最初的思考基础。
【关键词】寄喻;纯粹语言;任意性;波德莱尔;废墟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西奥多·阿多诺对黑格尔客观精神的
批判性重构
宋琳琅
【摘要】在《历史与自由》当中,西奥多·阿多诺发现了黑格尔客观精神概念当中蕴含着的一个矛盾,即由个体意识构成的客观精神能够摆脱前者成为自在的存在,这种自在的客观精神在完全独立于个体意识的情况下,也就是在失去其合法性来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支配个体意识。造成这一矛盾的关键原因在于:黑格尔忽视了构成客观精神之客观性的两重维度(即合法性维度和普遍有效性维度)中的合法性维度,而只强调客观性的普遍有效性维度。于是,通过指出拥有普遍必然性的客观精神依然是缺失了合法性维度的客观精神,并且这种客观精神的普遍有效性维度在现实中只能表现为被社会操纵的集体反应的一致性,西奥多·阿多诺启示我们,无论从合法性维度还是普遍有效性维度来看,这种客观精神都并非客观的。通过揭示社会强制的内在化和个体思维的同一化过程,西奥多·阿多诺启示我们,这样一种在理论上被证明为不客观的客观精神如何在现实当中取得其“客观的实质”,即它能够现实地支配个体意识。据此,西奥多·阿多诺主张用“特殊占有普遍”的方式去重构出一种强调个体意识优先性的客观精神,从而恢复客观精神的合法性维度和普遍有效性维度;同时,通过“否定的翻转”否定了经由黑格尔“肯定的翻转”所确立的思维与自在现实的同一关系,重新确立了思维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关系。这就使得个体同一性思维与社会总体强制的同构性关系解绑,个体意识因此能够真正发挥对客观精神的构成性作用,这就为新的客观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客观精神;个体意识;合法性;非同一性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跨经济学批判:鲍德里亚超现代性视阈下的“过剩”问题
张 喆
【摘要】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过剩”常常作为“症候”指示着资本主义的危机。然而,当代资本主义并未因“过剩”而走向终结,反而凭借新的机制吸收“过剩”而得以幸存。鲍德里亚将当前的社会状态称为“超现代性”,并以跨经济学批判替代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完成对当代资本主义如何吸收“过剩”这一问题的解剖。尽管鲍德里亚并未给出积极的行动策略,甚至走向一种悲观的结论,但他的确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当代的新变化,即资本试图在传统的商品生产领域之外谋得生存空间,而这恰恰是当代的资本主义批判所应当重视的。
【关键词】过剩;超现代性;鲍德里亚;金融资本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