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最新动态

 

王凤才:“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专访
发布时间:2018-05-28       访问次数:88

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访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复旦外马中心王凤才教授


引自微信公众号  川大公管院 


2018519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会议主题是“不忘初心,人类解放——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终极目的”。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做了开幕式致辞,并作了题为“从承认到妥协——‘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的主题发言。在会前,我院记者对王凤才教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专访全文:


Q: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通过各种形式纪念马克思。您如何看待这位思想家?

王凤才教授:

马克思是一个凡人,更是一个伟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凡人,他自己也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有着常人具有的儿女情长,有着常人具有的“希望和恐惧、爱和恨、愉悦和痛苦”。但马克思更是个伟人,他在高中毕业就选择要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而不是为个人而工作。

那么,为什么说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他是影响世界的三个犹太人之一(另外两个是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2)他是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另外两个是M.韦伯和涂尔干)。(3)他还是世界第二大手稿的撰写者(第一大手稿撰写者是莱布尼兹,有20万张;马克思的手稿有10万张,铺展开的话长达30公里,涉及8种语言,拟编成114122册——这就是所谓的MEGA2,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4)伟大的理论创造,即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两大独创性构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社会主义构想)。按照恩格斯的说法,马克思的两大独创性贡献就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5)伟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不仅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而且推动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活动,例如:第一国际、巴黎公社。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

正是由于此,马克思被称为“千年思想家”。


Q: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哪一部分内容是最吸引您的?

王凤才教授:

马克思、马克思文本、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性,最吸引我的是马克思的“四种精神”,即科学精神、批判精神、乌托邦精神、实践精神。

关于“马克思”,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着不同的侧重。例如:第二国际理论家,尽管伯恩施坦、考茨基、卢森堡、希法亭有不少差异,但由于考茨基被视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教皇”,所以笼统地说,考茨基侧重于经济的解释被视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解释,即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做了“经济决定论”、“历史宿命论”的解释。列宁以及第三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侧重于政治的解释,“只有坚持阶级斗争,同时又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语)。西方马克思主义则侧重于从文化角度解释马克思主义,这里的“文化”是个大文化概念,包括“政治伦理”。

众所周知,青年马克思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标志,被称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成熟马克思以《资本论》为标志,被称为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例如,阿尔都塞所谓“认识论的断裂”就持这种观点。当然,不论早期马克思,还是后期马克思,始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批判精神(怀疑批评)、乌托邦精神(理想向往)、实践精神(改造世界)。


Q:王老师,据我所知,您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已经三十多年了,最早您是研究阿多尔诺;最近十多年来,您又将精力放在批判理论最新发展上,例如:将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学术领袖霍耐特引入中国学术界,目前已经成为批判理论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当然,对整个法兰克福学派,您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您对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维尔默等,也有很多精深研究。

一般认为,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有着很深的渊源,但现在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影响在当代法兰克福学派中那里有所“淡化”,您能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

王凤才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今天,“马克思”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有所淡化,这是一个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但这与时代和环境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资源很多,比如马克思、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犹太文化、甚至整个西方思想。关于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求是学刊》。从总体上看,法兰克福学派三代批判理论家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我认为,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之间的这种关系是:“背离而不背叛,离经而不叛道”。就是说,尽管批判理论家逐渐离开了关于马克思的传统阐释路径,而没有背叛马克思的基本思想;离开了马克思的个别观点结论,并没有背叛马克思的基本精神。


Q:最近十几年,您提出了三个原创性的概念,即“批判理论的三次发展”、“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试图以此为新的分析框架重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不仅如此,近几年,您又提出了原创性的“‘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试图将批判理论“中国化”,实质性地推进批判理论的发展。

在您提出的“批判的妥协理论”构想中,谈到了人要向自然的妥协。您能否谈谈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当今人类如何克服技术应用的弊端?

王凤才教授:

如你所说,我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已经30多年了。通过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哲学,我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有了些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并非铁板一块、批判理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存在着众多差异、矛盾甚至对立。“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意味着:从批判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伦理学;从“老批判理论”到“新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着批判理论最新发展趋向(“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它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批判理论第一期发展关键词:否定(Negation/阿多尔诺);批判理论第二期发展关键词:交往(Kommunikation/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关键词:承认(Anerkennung/霍耐特);那么,是否会有批判理论的第四期发展?是否可以将辩护(Rechtfertigung/R.弗斯特)视为批判理论第四期发展关键词?是否可以将妥协(Kompromiss/王凤才)也当作其中的一个关键词?

“妥协”一词,英文(compromise)、德文(Kompromiss)、法文(compromis),都源自拉丁文(compromissum),大约可以分为:作为仲裁的妥协、作为选择的妥协。对于“妥协”,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例如:词源学语境中的中性理解(有时是褒义词有时是贬义词);欧陆语境中的否定性理解(但有时又是褒义词);英美语境中的肯定性理解(但有时又是贬义词)。

我提出的“批判的妥协理论”,从路径和目的来讲,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人向自然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Versöhnung);(2)人向社会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Harmonie);人向他人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他人“共生”(Koexistenz);(4)人向自己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的身心“平衡”(Balance)。

人之所以要向自然妥协,这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相关。从人与自然关系角度看,人类文明可以分为四个形态,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它们对应着四种自然观,即原始自然观、有机论的自然观、征服论自然观、和谐论自然观。我认为,工业文明或技术文明发展模式及其背后的征服论自然观,应该为生态危机负主要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转向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是未来发展的方向。那么怎么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呢?我认为一是靠生态治理,二是靠绿色发展。前者是一条“消极路径”,后者是一条“积极路径”。

“科学技术”这个东西是有双重性的:它可以推动文明、进步、发展,也可以带来野蛮、倒退、战争。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用毕生的精力来发展科学技术,但45%的发明是拥来杀人——这就是对科学技术消极方面的反思。从积极方面看,科学技术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开发自然,创造物质财富;但弊端在于科学技术的过度、不当使用会带来巨大的危害,不仅危机整个生态系统,而且危机人的道德世界(例如:克隆技术)。所以,我们要解决好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树立一个理性的、良好的自然观、科技观、发展观、文明观。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应该是理性的、有限度的;要将技术对自然的破坏控制在最小限度上,尽可能地避免科学技术的消极作用。具体地说,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另外,为了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还需要体制方面的保障。并且要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一个生态安全、生态宜居的美丽中国;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美丽世界。


Q:我知道,您除了研究法兰克福学派,还研究当代德国马克思主义;近年还获得了一个关于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您能谈一谈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状况吗?

王凤才教授: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过程。苏东剧变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被进一步边缘化,在原苏东国家失去了在意识形态与学术领域原有的主导地位。然而,经过短暂沉寂之后,马克思主义迅速复兴;21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甚至还出现了“马克思热”。“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起,构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版图。“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思潮、共产主义思潮、激进左翼思潮、新社会运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代世界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地域分布看,“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四大区域:(121世纪欧陆国家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221世纪英语国家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321世纪原苏东国家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原苏联、中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421世纪亚非拉国家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中国、日本、越南、老挝、朝鲜、非洲国家、拉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尤其是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条阐释路径,即国外马克思学阐释路径;正统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阐释路径,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最有活力、最具现实性的阐释路径。

从另一个角度看,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有四条研究路向,即(1)文献学为主的研究路向:学术为主,兼顾思想,不问现实,最重要的是学术。(2)意识形态为主的研究路向:是否学术无所谓,有无思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信仰。(3)政治经济学为主的研究路向:学术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最重要的是现实。(4)政治伦理学为主的研究路向: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最重要的是思想。

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将是对最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深度思考,通过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与前景的回顾、反思、展望,使得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确立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框架,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语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不仅能够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三次拓展和深化——第一次拓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拓展到西方马克思主义(1980年版前后);第二次拓展: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拓展到国外马克思主义(2005年版前后);第三次拓展:从国外马克思主义拓展到世界马克思主义(2015年版前后)。不仅有助于在国际视野中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人际关系道德重建、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模式,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Q:在今天,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王凤才教授:

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处理好以下各种关系。例如: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学术话语、体制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的关系;世界性与民族性、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坚持捍卫与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然后,要反对三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虚无主义、实用主义。

总之,重新阅读马克思文本、重新诠释马克思著作、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重新塑造马克思形象,使“马克思”以完整的形象呈现在国人面前,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