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究竟“厉害”在哪儿
——从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说起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陈学明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姜国敏
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只有作为公共产品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这一深刻变化,意味着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运动形式。可见,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基础其实越来越增强了。新形势下,究竟谁能够代表人类发展的大道、正道,应当说正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学了他的思想,只是为了及格。本打算过了就算,书再也不念。后来翻开却发现并不讨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有一天我看到他的厉害..”近期,一首 90后创作的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朋友圈热传。那么,马克思究竟“厉害”在哪儿,以至于如此吸引 90后呢?我们顺着这首说唱曲的意境和内容,进行一番探究。
第一,马克思的“厉害”之处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就给资本主义下达了“死亡判决书”。 16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这一“判决”延期执行,但依然有效。《资本论》出版的 19世纪 60年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实际上只在英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可见,资本主义在欧洲(更遑论全世界)还处于上升期。但马克思选择成为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者。他首先看到了资本对于现代社会的主导性地位,看到了资本主义这种经济运动的方式、逻辑和规律,进而科学地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内在矛盾,指出经济危机形成的机制和必然性。这是资本主义所蕴含的自我否定的辩证法。
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不断被人们重复揭示,最近在皮凯蒂的《 21世纪资本论》中再次得到坚强的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不断被资产阶级的实业家、政治家和学者们所承认,直到 2008年金融危机仍然困扰着资本主义世界。而马克思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不仅仅是实证主义地概括两方面的现象和结果,而且揭示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基本建制生发出的必然联系。根源于“资本—劳动”对立的“有产—无产”两极分化,使得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无法同大工业的生产力所提供的丰富产品形成平衡,从而造成经济矛盾和危机。
既然马克思是基于资本主义自身所设定的前提和运行机制,从中导出其自我的矛盾,那么只要我们坚持抓住这个基本分析方法,就可以清楚地判断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新变化因素。例如,对于一系列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调整,包括今天颇为流行的“工业 4.0”等,我们就不能仅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着眼,认为它们带给人们便利和舒适、影响工人阶级的规模和结构、削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感程度和反抗力量。相反,既然资本主义本身是从价值特别是剩余价值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在不改变“资本—劳动”条件下,生产力越发达,本质上也就越加激化两极分化的生产关系矛盾,加剧生产的相对过剩。
现实清楚地告诉人们:尽管资本主义在进行改良,但当今资本主义所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使马克思当年对资本主义的诊断和判决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客观现实性。资本主义的平静只是表面的。
第二,马克思的“厉害”之处还在于,他不仅是对当下的批判和不满足,而且还回答了人类社会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甜如蜜”。
马克思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乃至人类自古以来对美好社会的畅想者,都无法理解和解释历史发展状况的原因和条件。他们最多能对现存状况作一些激烈的道德、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却无法找到通达大同社会和乌托邦的道路,并因此陷入某种道德目标的悬设和现实中的无所作为。
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看到资本主义是一定条件下人们进行现实生活的必要形式,是经济社会形态的一个必然阶段,从而社会主义也就必然是在更高的时代条件下,继承资本主义时代积极文明成果而形成的。
尽管没有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具体细节,但马克思合理地预见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不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而是参与和领导了一系列革命组织的活动,密切关注无产阶级在现实运动中的经验教训,还积极观察分析资本主义的微观运行方式,从中构想出新社会的基本组织原则。他认为,劳动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基本目的,而劳动者的联合特别是联合控制生产力是基本手段,从中可以再得出相应的分配制度、民主制度等。
马克思为人类描绘共产主义的蓝图,是一个半世纪以前的事。但直到现在,共产主义依然是引领人类前进的一个崇高目标。正如那位 90后所吟唱的那样:对于共产主义这一目标,世界可能已经准备好,马克思已经不是“备用方案”。英国前工党政府的顾问、“第三条道路”的主要设计者吉登斯在苏东剧变后告诫世人:苏东社会主义垮台了,但这并不等于苏东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那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错误的。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制度,来推动实现当年苏东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的那种理想。
当今世界,确实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但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大数据,只有作为公共产品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这一深刻变化,意味着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运动形式。可见,实现共产主义的客观基础其实越来越增强了。新形势下,究竟谁能够代表人类发展的大道、正道,应当说正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三,马克思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早已告诉我们:人究竟是什么,人应当如何生活。
上世纪后半叶以来,整个世界的生活方式开始趋同,大家都过着同一种生活,即以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现实主义、享受主义为主要标志的生活。但现在许多人领悟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真正的生活。这样的生活表面上看来安乐、幸福,其实很多人依然痛苦或者不那么幸福。退一步讲,即便这样的生活带来了幸福,却是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前提的,已经快达到地球生态容量的底线了。唯一的出路就是,改变目前人的生活方式,创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
如何创建新的生活方式?显然,需要正确的理论引导。实际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批判和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为了使在资本主义下的那种“人从属于物”的生活方式更好地实现,而是为了创建一种新的人的生活方式。
具体来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论断:一是人类社会必须组织成“自由人的联合体”;二是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恩格斯后来特意指出,再也找不出比这更合适的用以表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新社会的主要特征。
当前,创建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改变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建立起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包括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变为相互协调。事实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建立的问题上,马克思也为我们提供了启迪。例如,马克思关于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然界、让自然界成为人的身体的延伸、实现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结合等论断,正是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准则。
此外,马克思本人也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真实地向世人展示了人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那位 90后写的歌词中,很多内容是赞颂马克思的人格和生活方式的。例如,不为了权不为了钱;为了信仰一往无前,到死也不放弃;为了别人牺牲自己;像他一样疾恶如仇,像他一样不屑权谋,等等。这不正是当今人类应当尊重、确立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吗?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进,验证着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和马克思的“厉害”。
中国人民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危难时刻,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上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空前的挫折。当时,“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已经终结”等说法甚嚣尘上。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带领中国人民经受住了严峻挑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其中离不开对科学理论资源的吸收与应用,而在各种理论资源中,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特殊地位。中国的成功既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分,也有值得借鉴的西方思潮因素,但主要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人新时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平心而论,只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就可以发现它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道路的过程中,既坚信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各个地方都在展现自己的价值,但最能体现其意义的就是在中国。
近年来,不少 90后正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寻找和发现马克思,希望从他那里汲取智慧。我们相信,这位 90后说唱歌曲的作者不是孤立的。当我们审视和反思这个时代时,都无法绕开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角度和问题范式。这本身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和力量”,也即证明了马克思确实具有无法取代的“厉害”之处。
(原文载《解放日报》/2016年/4月/26日/第 0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