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学术论著

 

当代中国文化的哲学诊断——俞吾金《新十批判书》书摘
发布时间:2018-09-27       访问次数:627

  

《新十批判书》 俞吾金著

商务印书馆 2018

  

  

俞吾金(1948—2014

  

浙江萧山人。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4年留复旦大学现代外国哲学教研室任教。曾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暨人文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主任、上海市社联常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人事部第五届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意识形态论》《实践与自由》《被遮蔽的马克思》《问题域的转换: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的当代解读》等多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俞吾金教授的遗稿,他生前完成了其中的四种批判。为了纪念他,我们将这部未完成稿整理出版,用的还是他写下的书名《新十批判书》。

  

俞吾金教授在这本书里打算批判我们这个时代的十种意识,它们是:感觉主义、形式主义、历史主义、观念主义、科学主义、意志主义、完美主义、工具主义、虚无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这些意识左右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让我们的精神变得飘荡无根。

  

哲学家的命运大概就是这样,他认出了柏拉图洞穴里是皮影在舞蹈,就要告诉世人太阳的光辉下真实的世界。

  

书 摘

  

中止追溯

也许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没有任何其他的思维方法比历史主义的思维方法更加得宠了。有哪位思想家没有声称自己在研究活动中运用了历史方法呢?又有哪一位理论家在反驳他人的观点时没有指责他人违背了历史方法呢?在他们的心目中,历史方法仿佛成了点金术,能够拯救任何庸俗的见解,并使之成为科学的真理。然而,他们所理解的历史方法不过是历史主义的代名词而已。

  

要遏制这种历史主义思维方法的蔓延,就必须倡导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观念,那就是历史意识。那么,究竟什么是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的关键不在于对过去的熟悉,而在于对现在生活本质的先行的、正确的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先行的、正确的理解就是在研究历史之前先要领悟当代生活的本质。

  

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世界的本质,而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所蕴含的客观的价值导向——市民社会、民主政治、独立人格、个性自由、基本人权、社会公正,等等,正是历史意识首先要加以把握的思想内容。只有当一个人把握住了这些思想内容,并自觉地把它们作为主导性的价值引入到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和历史经验的研究中去时,他才获得了真正的历史意识。

  

确立自觉的历史意识,就是要认真地贯彻不理解现在,就不能解释过去的思维原则。在贯彻这一思维原则时一定要记住,自觉地把当代生活中的本质性的价值导向带入到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和历史经验的解读中是正确的,但同时也必须维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即不应该把当代人的思想观念与古代人的思想观念简单地等同起来。换言之,不应该用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去改铸古代人的思想观念,甚至粗暴地把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到古代人的身上。

  

一方面,我们坚决反对以历史主义的方法去对待历史,因为在这种思维方法中,当代人作为历史文本的解读者,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本质、当代价值的客观导向和自己的解读立场的先行的、批判性的反思。其实,只要当代人还没有把这种反思理解为正确解读历史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其解读结果就必定是失败性的,解读者们必定会与历史的本质失之交臂,而最后只能在历史的泡沫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另一方面,在确立自觉的历史意识的同时,我们也坚决反对把历史意识曲解为一种无前提的、无界限的意识的错误倾向,因为这样的曲解会在历史研究中导入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方式,即完全无视历史的真实性,从而把历史曲解为一块可以任意雕刻的大理石。

  

走出文本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生活是,即原初性的、根源性的、基础性的东西,而所有的文本和观念都是,即非原初性的、第二性的、被奠基的东西。尽管现实生活被日常语言所包裹,而日常语言的表达则构成各种不同的观念和文本,但绝不能由此而引申出下面的错误结论,即观念和文本是第一性的、基础性的,而现实生活反倒是第二性的、被奠基的。

  

在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界,人们在解读各种不同的观念和文本时,经常显现出来的态度是只有认同,没有批判。比如,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的一个通病就是研究什么,也就信奉什么。研究尼采的,成了尼采的信徒;研究海德格尔的,成了海德格尔的信徒;研究罗尔斯的,成了罗尔斯的信徒,等等。换言之,人们只看见他们走进某些文本,却从来也没有看见他们走出这些文本。他们不幸成了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所批评的单向度的人,即他们只能认同外部世界(包括其观念和文本),却失去了质疑、批判外部世界的向度。

  

其实,对各种观念和文本进行批判性解读的最深刻的基础仍然隐藏在现实生活中。换言之,现实生活乃是判定各种观念或文本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一般说来,在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延续中,经典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阅读经典、传承文化是每一代人面临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然而,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不可能在对经典的单纯的注疏和模仿、信奉和崇拜以及为读经典而读经典的形式主义的解读方式中得以实现的,而只能在后人的创造性的解读中得以实现。那么,创造式的阅读何以成为可能呢?归根到底仍然取决于阅读者是否把自己浸淫在现实生活中,从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考察中提取出重大的理论问题,并把对这样的问题的思索带入到对经典的解读中。事实上,创造式的阅读依然是以先行地思索那些从现实生活中冒出来的重大问题作为前提的。反过来说,以观念主义的方式解读经典,不但不可能造福于当代人,还可能把经典中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资源掩蔽起来。

新书原文,略有删节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