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最新动态

 

复旦哲学生的浪漫——专访吴晓明
发布时间:2018-09-29       访问次数:1542

来源:“复旦通识教育”微信公众号


  

吴晓明:

复旦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恢复高考后首届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1982年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后,又师从胡曲园教授,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哲学和比较哲学。获201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通识教育中心 对话 吴晓明

  

Q:我们知道您是恢复高考之后第一批大学生,想请您谈谈当时在复旦的求学经历和四年的本科生活。

吴晓明:

因为中学毕业以后我就到农场去了,两年半之后就得到了高考的消息。当时非常兴奋,因为这样就能有机会继续学习了。当时我们这一代人认为最好的学科文科里面就是文史哲,理科就是数理化。当时上海一共三个有文科的学校,那就是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文史哲三个专业我都报了一个,最后我被录取在复旦大学哲学系。

进大学以后当然非常高兴,因为能够重新有机会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年龄相差很大,年龄差最大的大概有13岁。有应届毕业生,也有66届高中毕业生,我在里面年龄算中等偏下的。那时候俞吾金也是我的同班同学,他比我大9岁。当时学校里面很明显的气氛就是大家都非常愿意学习,学习热情非常高,比我们大10岁的那些老学生,他们最早起来,然后开始念外语,再然后去上课的时候带着一个很大的书包,把今天要看的书统统装在里面,到晚上再回来。当时讨论和争论的风气很强,因为当时社会转型、社会变革,面临着很多非常重大的问题,所以我们一边学习一边争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时宿舍是10点钟熄灯,熄灯以后还有研讨会。大家躺在床上,就争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对文化大革命怎么评价,然后中国改革开放应该怎么走等等。所以当时对我来讲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样两个特点:一方面是学习热情非常高,另一方面是关注现实发生的很多问题,一边学一边就拿学来的东西开始讨论时事。

复旦四年的本科生活,现在有些东西都已经淡忘了,但是我感觉那段时间是非常开心的。甚至会觉得还有些缺憾的东西,比如说唐诗宋词我没看过,比如说《古文观止》我没读到,还有一些世界名著也没有读过。那时候一教的底楼是新华书店,我们就每天中午在那个地方排队买新书。所以阅读的快乐对我来说印象非常深。同学之间也是相处得很好。总体来讲,我觉得生活中最美好的阶段就是在复旦大学读本科的那个时候。

  

Q:在复旦求学期间,您的导师胡曲园教授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还有其他哪些老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

吴晓明:

我的导师胡曲园先生原来是学德国文学的,30年代的时候在上海组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读小组,建国以后他主要是在做哲学的研究。所以我的导师胡曲园先生讲哲学的时候会讲出很多其他的议题,讲出他的人生经历,讲出德国哲学对德国文学的影响,也会讲到马克思学说当中的许多渊源,而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他比如德国浪漫派的,他都非常了解。这样的话,我们做学术能够有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厚的基础。

仅有胡曲园先生,我们读书的时候非常幸运,复旦第一代的那些老学者都还在。比如说我们学院的全增嘏先生,他原来是外文系系主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就是他翻译的,他的学养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再比如说像严北溟先生,他是自学成才的,做过国民党时期的县长,1949年到北京参加过国共谈判,谈判结束以后是董必武介绍到复旦来教书的。当时要开毛泽东思想的课,没人会上,他说他能上,因为他去参加北京谈判的时候研究过毛泽东的思想。还有比如说像王蘧常先生,他是康有为的学生,他做秦史,做很多朱子的研究,还是非常著名的诗人,当代诗人当中他是非常突出的。我后来还看到过一个叫当代诗坛点将录,是根据水浒108将来排名的,王蘧常先生是智多星吴用,这是非常高的位置。而且他是章草大家,复旦已经成立了王蘧常先生研究会。这些老一辈学者我们都亲自听过他们的教诲,跟他们讨论过问题,他们都非常有意思。  

不仅是哲学系,还有中文系、历史系的老辈学者都在。中文系的刘大杰、朱东润、郭绍虞,历史系的蔡尚思、周谷城、周予同,我们经常听他们的课。所以那个时候复旦的人文学术应该说是一个鼎盛的时期,这些老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不仅是他们的学问,还有他们广博的知识面和为人修养。所以我想传承他们的理念和修养。我甚至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对他们的一些思想理论、为人学养等方面做一些记录,或者做一些回忆录,都应该整理出来,因为这是复旦本身的一个宝贵的资源。

  

Q:您在大学里养成的哪些品质和能力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比较重要?

您在本科阶段是否已经发掘了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兴趣所在?

吴晓明:

那个时候你也很难说是钻研到某个领域,但是本科时期思想活跃是非常突出的,而且理论上需要讨论的问题也非常多,对于有些问题的讨论可能不同的学科都会参与到其中。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在大学里养成的品质,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问题意识比较突出,这和后来越来越细分的专业方向可能不太一样。就是说在思考或者研究的过程当中,更多采取一种问题导向的方式。我们当时不是特别关注专业,哪个老师上课上得好,我们都会去听。所以我认为问题导向这也是复旦的特点。至少我们哲学学院是这样的,复旦哲学的传统历来是非常宽松,你如果做马哲,能够去做西哲的一些问题也是很好的,如果中哲的背景也有一些那就更好了。所以我想在大学里养成问题导向的品质是很重要的。我觉得一方面是复旦的特点,另外一方面也是时代的特点,时代的特点把问题的意识特别突出地给予了我们。

  

Q:您在复旦求学和工作的时间加起来有40年了,复旦有什么特别的魅力吸引您?

吴晓明:

我在复旦就没动过,当然我87年到英国去访问了一年,97年到美国又去访问了一年,有的时候也短途出去,但是基本上都在复旦。我对复旦的整体认同度是非常高的,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复旦的考分可要比北大的高40分。复旦有它特别的魅力,复旦大学的宽容度和自由度是非常高的,我觉得至少在一些关键的时刻,我们的校领导眼光是比较远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因为市场经济冲击,社会上可能觉得哲学学科好像没什么必要,招的人也越来越少。但是当时谢希德校长说,像复旦大学这样一个综合性大学,没有哲学学科是不行的。我想确实是这样,对于一个综合性大学来讲,没有哲学学科是严重成问题的。我们做学生的时候,你做什么题目,或者你兴趣在哪个地方,学院里面或者指导老师不会特别来干预你,当然老师们会提出一些意见,会把有些困难告诉你。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也依然保持这个态度,就是说我的学生如果他想做什么题目,那我说,你是可以做的,但是我现在给你提一些问题,比如你做这个题目的风险在哪里,你查找资料的时候可能会碰到哪些限制,你的理论支撑可能在某些方面不足。有些大学可能就不这样,导师一定要学生做他的项目,这个在复旦从来没有,至少在我们哲学学院从来没有。所以复旦的氛围给学生一个相当大的空间。这个空间是根据你的兴趣来的,爱好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乐知者是最高的境界了。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复旦特别的魅力就是它的宽容度、自由度比较大。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复旦是非常崇尚学术的,比如有一些外面很有名的媒体明星,在复旦就评不上教授,因为复旦是有一个基本的学术要求的。再比如说招生的时候,有一些很有文学才能的人要进复旦,这些人招进来的人很快会成为学术明星,但是复旦觉得你做明星就去做明星好了,你不进复旦也是可以的。所以复旦对于学术的尊重,比较大的宽容度和对学生自由发展的一种鼓励,是她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觉得这样的传统积淀了一百多年,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她的厚度和温度。在复旦生活久了,或者工作久了,或者你有一些比较的话,你就会体会到这些。

  

Q:尽管科研和工作任务繁重,但您非常看重教书育人,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您提出入门须正,取法要高,请您谈谈如何理解这个教学理念。

吴晓明:

我直到现在还给本科生上课,这是复旦一直倡导的。最早是杨福家教授当校长的时候,规定博士生导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每个月奖励两百块钱,这已经体现出复旦在这方面的关注。后来历任的学校领导都特别关注本科生的教学,教学理念把本科生看成它最重要的部分。一个大学当然要学科建设和科研,但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培养,而学生培养当中最重要的是本科生的培养。我想这一点现在已经基本作为战略目标明确下来。  

我为什么提出入门须正,取法要高这个教学理念呢?因为我以前看《沧浪诗话》,第一段就讲到学诗必须要取法高,然后入门正。从《诗经》、《离骚》开始,然后魏晋,以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如果你不是从这个方面去做的话,那么就是路岔了,越走越远,而且会有下劣的诗魔就进来了,所以这个学诗一定是这样的。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也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复旦的风格既然不是强加于人,那么它实际上要求的就是你入门正、取法高。什么叫入门正?比如说我们哲学,近代哲学从笛卡儿入门,或者斯宾诺莎入门,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黑格尔入门,这都是对的。但是你不要说哪个东西很好玩,他讲的很风趣我就相信他了,这个东西会有问题的。入门正,哪怕你做得一般,都是正的。入门偏了,你哪怕再聪明,恐怕也是做到野狐禅上去了。

第二点就是取法要高。中国古人是相信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就是你取法是上面的,你也就得了个当中,你如果取法乎中,斯风下矣,你到下面来了。所以我就跟学生讲,任何一种学术,它都有正与不正,都有高与低,这个是有区别的。所以我觉得在教学当中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听课,你老师在上面讲,当然我可以讲一些有趣的事情,但是如果统统是八卦,学生听得很开心,一点用都没有,这个就把学生教坏了。所以从教学上来讲,我觉得这两条是我一直坚守的,学生也是认同的。

  

Q:当今时代是和您当时求学的时代可能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复旦本科生院的院长,您对刚入学的2018级新生有哪些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

吴晓明:

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认为,每一个时代的任务可能会不一样,但都是由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好的时代,这个时代会把它的需要提供出来,然后呼唤我们的学生去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现在的学生毕业的时候,大概是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也就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他们工作的鼎盛时期是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刻,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我们的本科生就处在这两个百年目标之间。第一个百年目标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叫做小康,第二个百年目标叫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仅是现代化强国,而且是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它不能够完全局限在现代性的范围当中。后一个百年目标如果找一个中国术语来表达,就是十九大报告最后一段的第一句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所以这个目标就非常巨大了。那么在这个几十年当中,我认为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会一步一步展现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承担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而且他们的空间几乎无法预料。就是学生可能在某个领域当中做出的成绩叫世界历史性的,而并不仅仅说是在现代性的框架中。

所以我对我们的下一代是寄予很大希望的,当时代把这个任务提出来以后,就看怎样的人能去完成了。现代性进入到中间阶段,中国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会开启出一种新的文明类型。所以我对2018级新生寄予希望,让他们自由发展的同时要认清或者尽快去了解他们所肩负的任务,这个时代对他们的嘱托。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