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2日晚,英国肯特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Sean Sayers来到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401室,为复旦师生带来一场题为《马克思与进步》的讲座。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的张双利教授主持了这场讲座。
Sayers教授自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时期开始就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人民结合自身现实条件所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心怀真挚的尊重和肯定。在本场讲座中,Sayers教授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人民报纪念日上的讲话》、《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等相关文本,具体深入地阐释了马克思的“进步”何以是辩证的概念:它在正视现代性的基础上批判现代性,在跨民族的社会历史之上探索多元的未来可能性。
Sayers教授首先基于《共产党宣言》、《人民报纪念日上的讲话》等文本,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地认识到,资本主义所引领的现代进步同时具有正面和负面的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进步带来了井喷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繁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进步毁坏了平静的传统社群生活、引发了急剧的社会不平等和悲惨的工人生活处境。Sayers教授强调,上述正负两方面辩证地融合在马克思的进步概念中——正面的进步会带来负面的结果,而负面的处境恰恰也包含了正面的进步。马克思旨在客观描绘这一现实的社会历史阶段,无意替资本主义的负面结果辩护,更不是要拒斥进步回到传统。
紧接着,Sayers教授利用《论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英国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等文献,阐述了马克思辩证的进步观如何看待殖民主义、如何应用到非西方民族现实处境的分析中。正如要辩证地对待资本主义现代性一样,马克思同样从正负两方面来看待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主义统治。殖民主义让印度平静的传统生活方式解体,带来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与此同时,英国也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带到印度,让印度在各领域现代化建设成为可能。基于这些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条件,印度人民便有可能投身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现代政治。这种论断恰恰也符合马克思写作之后发生的印度历史。Sayers教授指出,马克思虽然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毫不惋惜,但马克思决不是一个西方中心主义者。马克思不是在西方优于东方的意义上肯定英国殖民的正面效应,而是在现代性的趋势不可抵挡的意义上果断地抛弃传统和接纳现代生活。
然后,Sayers教授进一步论述了马克思的进步历史观不是一个单线性的逻辑。虽然马克思明确指向接纳现代性和超越现代性的未来,但这个未来在跨民族语境下是允许开放阐释的。Sayers教授批判了教条主义的倾向,反对照搬马克思关于历史环节的论述。他认为马克思所论述的社会主义应当是要结合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处境,开展不一样的行动策略。在这个意义上,Sayers教授赞许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独特价值。
在讲座的最后,Sayers教授总结道:马克思所看待的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进步具有矛盾的本性。它同时带来传统解体和社会建构,包含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这样的趋势看似必然和不可阻挡。虽然马克思对传统生活解体的看法是无比果断和冷漠的,但Sayers教授对此仍期待开放更温和的可能性。
讲座之余,Sayers教授还分享了他在1974年随时任新华社驻英记者的母亲访问中国的经历。他赞叹中国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并饶有兴致地与复旦师生交流看法。
在提问环节,复旦的同学和老师分别从革命后的政治制度安排,马克思的非单线性进步观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马克思立足现代性进步的立场何以包容各民族的既成伦理生活等角度,和Sayers教授展开交流。最后,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张吉泰 撰稿;吴怡宁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