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科沙龙系列四
2018年11月30日晚六点半,2018级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硕博士生在光华楼西主楼2603教室进行了本学期第四次学科沙龙,沙龙的主题是“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问题的前沿研究”。沙龙指导老师鲁绍臣邀请了来自东华大学的贺羡老师作为点评嘉宾。
本次沙龙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由张吉泰和李毅琳同学分别作报告,并由同学和两位老师点评,给予汇报人建议,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第二,贺羡老师分享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沿动态以及自己的学术历程和学术心得。
首先,张吉泰同学做了题为《作为共同体主义概念的公共领域》的报告。他讨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在何种意义上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做出共同体主义意义上的理解,并论证哈贝马斯所确立的商谈原则、交往理性本身应该成为一个实用性假定。张吉泰认为,英美政治哲学家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解和重构主要是从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视角出发的,这和哈贝马斯本身的思路有差异。公共领域是伦理生活的一个范畴,交往理性是生活形式的一个中介。公共领域从伦理生活中生长出来,被伦理生活定义和限定其功能,并反作用于伦理生活的结构变化;而交往理性也是生活形式为了建构自身而孕生出的中介,被生活形式定义和限定其功能,并反作用于生活形式的再生产。这样一来,运行交往理性的公共领域无疑是共同体主义的。
在讨论和点评环节,老师和同学们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鲁绍臣老师认为,张吉泰同学的问题是,第一,他将哈贝马斯描述得和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论太过相似;第二,他把哈贝马斯黑格尔化,和一般的对哈贝马斯的理解不太一样,却没有给出过多的说明;第三,哈贝马斯被描述成了一种后形而上学的方式,如果是这样,这和弗雷泽等人难以区别。贺羡老师建议,将论文的论题清晰化,并将共同体主义这一概念讲清楚。她强调在论文中概念宁缺毋滥,概念之间的滑动必须有逻辑的证明。
其次,李毅琳同学做了题为《论柯亨政治哲学的内在张力》的报告。她认为对柯恩的研究应该关注这两个问题:1、作为哲学家,柯亨如何处理其所处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即何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是可欲的,资本主义错在哪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2、作为个人,柯亨如何结合不同的思想来源?会不会带来矛盾或张力?她指出正是在第二点上,柯亨政治哲学的内部有共同体主义和平等主义的张力——一种分配正义的平等和人类直觉的平等是矛盾的。当我们追求一种比较激进的平等时,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会违背我们追求平等的初衷。运气均等主义要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环境和自我区分开来,这其实并不太现实。即便可以区分这两者,不幸者被要求说出自己的不幸,这种对不幸个体的要求已经远离了平等主义的初衷。
在点评环节,贺羡老师建议李毅琳同学把柯亨的政治哲学放在承认理论的谱系中去思考,以获得新的视角。鲁绍臣老师则强调重要的问题在于:柯亨哲学的内在张力意味着什么——首先,对我们理解柯亨意味着什么;其次,对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样,论文才能不沦为单纯资料的堆积。鲁老师进一步建议,论文应该从其中一个侧面(如与罗尔斯的争论)出发,这样会更加具体。
之后贺羡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沿动态,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历程和学术心得。她建议同学,做学问最好要和自己的困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将学术坚持下来。做学问要做得深、做得细,一方面要泛读,一方面要将文本读精读细。贺老师以自己写博士论文和做博士后研究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学问要先就一个个主题进行研究,再将其线索串起来,对材料进行加工整合。在解决一个问题时,会出现新的问题。鲁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学术不仅要把握理论脉络,更要具备现实的维度。
最后,沙龙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撰稿 金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