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收藏本站|设为主页

期刊论文

 

王凤才: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
发布时间:2019-03-14       访问次数:373

来源:《批判理论研究丛书》(王凤才主编,A.霍耐特、J.比岱、N.弗雷泽任国际学术顾问),“代总序” 王凤才:如何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代总序).pdf


摘要:“法兰克福学派”因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而得名,以批判理论闻名于世;但这三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而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换言之,社会研究所是法兰克福学派大本营,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标志性贡献;但并非社会研究所所有成员都属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并非社会研究所所有理论成果都属于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并非铁板一块、批判理论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存在着众多差异、矛盾甚至对立。批判理论第三期发展标志着批判理论最新发展阶段(“后批判理论”)、体现着批判理论最新发展趋向(“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是笔者长期研究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及其最新发展而做出的基本判断,已经得到了学界同仁的认可(尤其是得到了霍耐特的认同)。要想理解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首先要弄清楚“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概言之,“批判理论三期发展”意味着:从古典理性主义到感性浪漫主义再到理性现实主义;从激进乐观主义到激进悲观主义再到保守乐观主义;从欣赏、信奉到怀疑、批判再到超越、重建马克思主义;从文化主体哲学到语言交往哲学再到政治道德哲学(“政治伦理学”);从“老批判理论”再到“后批判理论”。“后批判理论”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它不再属于传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范畴,而是已经进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在线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
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 Workers World | Marxist-De Leonist Literature Online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地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2  电话:86-021-55665645  邮编:200433